“一帶一路”是亞歐新的區域合作框架,其沿線共涵蓋約65個國家,到目前為止第一批啟動的項目有一百多個,帶動多經濟超過一千億。
發改委網站近日也發文表示,將通過產業、投資、消費等
政策組合實現穩增長和促低碳發展的有效結合,力爭“十三五”實施
碳強度和
碳排放總量增量雙控,加快全國碳
市場建設等三方面,促進綠色低碳發展。
環保產業作為相互投資的領域再次受到業界關注,有了政策和市場,但環保產品究竟應該怎么走出去成了各環保企業家最頭疼也是最為關注的
問題。
中國投資促進會副會長、綠色創新組委會秘書長姚文萍女士表示:技術的提高,市場的拓展是其關鍵點。
姚文萍女士強調,技術標準是一個綠色壁壘,把壁壘變成標準提高了我們的水平,另外一帶一路給我們開辟了很好的路徑,我們要借船下海,這樣做是有出路的,要把環保產品,整個解決方案帶出去。
在帶出去的過程中要了解國際市場,了解國際市場的需求。“一帶一路”沿線的許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水平較我國仍有一定的差距,而這些國家有我們引進的空間,更有我們出口的巨大市場。走出去提高我們對外貿易的核心競爭力。
國際環境市場在對外貿易中缺的是環境產品,
節能產品,潛力就是核心競爭力。我們是貿易的大國但不是強國,整個結構值得探討值得研究,通過一帶一路要把我們但環境產品,節能產品帶到國際上。
中國企業在環保工程施工等領域有成本優勢,特別是類似于脫硫脫硝除塵的大氣處理設備、工程,以及污水管網領域已經達到了相應的技術水平,而成本又比歐洲等一些發達國家低。
首先,就項目而言,要重點圍繞國際生態環境監測、建立生態信息共享平臺、建立中國-東盟綠色供應鏈等進行合作。其次,我國應帶著生態文明理念、環保治理的經驗和活躍的企業“走出去”,探索中國對外援助和對外投資環境的管理手段。
針對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去年12月24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已明確指出,“一帶一路”戰略將吸收社會資本參與,采取債權、基金等形式,為“走出去”企業提供長期外匯資金支持,需要采取金融創新的方式來帶動民間資本(如PPP模式等),使資金鏈更能滿足大型基建的需求。
當前國際環境暗流涌動,都在潛移默化都發揮著難以想象都作用。在當前國際金融體系改革之后,中國進入國際金融體系非常難,在資本運作上我們是小學生。外部環境和國內都蛀蟲摧殘著國內的出口,反觀亞洲自身亟待解決基礎設施問題,把我們的經濟合作融入世界,通過經濟合作才能提高我們的節能水平,才能提高我國的環保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