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
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堅持用“生態+營商”首善標準擦亮“北京服務”金字招牌,實現生態“含綠量”與產業“含金量”雙雙提升,為首都高質量發展、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注入了強勁的綠色活力。
向國際標準看齊:以頂層設計引領營商環境改革,用
政策紅利驅動“生態+營商”雙優環境落地
“盡管北京在2024中國城市生態環境保護營商競爭力指數排名中取得了第一的好成績,但與國內外表現優異的城市相比還有不少差距。”日前,北京市生態環境局政務服務處三級調研員戴勇拿著《2024中國城市生態環境保護營商競爭力指數研究報告》和《北京市生態環境領域優化營商環境工作調查研究報告》兩份報告說,“我們正努力打造國際一流標準。”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環境治理與營商環境指數全球排名顯著提升。但據哈佛大學商業評論文章報道,中等收入國家在向高收入國家邁進中存在‘制度高墻’現象,世界銀行2022年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制度高墻’現象依然突出。”2024年12月10日下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馬曉白在北京市生態環境系統優化營商環境專題培訓會上,講到了審批制度對營商環境的影響。
北京在爭創國際一流的“生態+營商”環境中如何避免陷入“制度高墻”?帶著這個
問題,記者走訪了北京市生態環境局政務服務處處長翟曉暉。
“我們主動突破、不等不靠,在頂層設計上向國際標準看齊,依靠改革逐步搭建起支撐優化營商環境的四梁八柱,努力實現‘生態+營商’雙優環境。”翟曉暉列舉了近年來北京市生態環境領域優化營商環境迭代升級的措施做法。
2020年,有近5000個項目免于辦理環評手續,33個項目實行告知承諾審批。2021年,公布了12類事項辦理實行告知承諾制,一大批企業只需告知承諾,不再走審批程序。2022年,下放和聯動審批一批項目,優化了219類環評管理分類、下放了73%市級審批權限、壓縮了63%審批時限,全面取消兜底條款、各類證明、中介服務事項,大幅精簡申報材料。2024年,實施環評與排污許可“兩證合一”,合并了一批審批項目,推行“一網通辦”“碼上辦”“區域評估”“規劃環評與項目環評聯動”。
“北京取得的好成績,是在大力推行新質生產力、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完善
市場準入制度及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等重大政策驅動下,通過積極探索實施‘豁免、下放、簡化、合并’審批制度改革、探索柔性執法、推進政務公開等綜合舉措得到的。”翟曉暉表示,優化營商環境永遠在路上,在新一輪世行評估標準推動下,北京正汲取借鑒國內優異經濟體的成熟經驗,以打造“北京服務”金字招牌為抓手,進一步提升“生態+營商”雙優環境。
向便企利民聚焦:打通“堵點”“痛點”“難點”,解決好企業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環評審批作為項目落地的關鍵環節,直接關系到首都經濟發展質量與生態環境保護水平,解決好企業在審批中遇到的急難愁盼問題,是提升審批效率、打造“北京服務”金字招牌的關鍵所在。
“千方便,萬方便,不知道怎么辦,就是不方便!”年初,北京市生態環境局政務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在優化營商環境調查問卷中看到了這樣一條意見,進一步調查分析發現,不少企業主及市民知道審批流程簡化政策,卻不知道怎么操作。
為打通政策“堵點”,政務服務中心組織指導各區舉辦“優化營商環境宣傳月”活動,利用宣傳海報、短視頻演示、APP模擬操作等,累計舉辦74場政策宣講,超過2600家企業(單位)、4200人參加,內容涵蓋政策解讀、標準宣貫、業務指導、企業服務等,全方位提高政策觸達率、精準度、有效性。
環境影響評價審批與排污許可證是企業必備的兩把“環保鑰匙”,以前要分頭辦理,現場勘察多、審核材料多、辦理時間長、辦理成本高,成為企業的一個“痛點”。為解決這一“痛點”,2024年4月28日,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發布了在農副食品加工業、天然氣鍋爐等行業實施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污許可“兩證合一”舉措,各區結合自身實際,積極響應,快速落實。
“兩證合一,省時省力省錢,讓我們得到了真金白銀,謝謝你們!”2024年5月29日,北京新豐泰博奧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手捧錦旗來到順義區生態環境局,連連致謝。這是今年北京市實施環境影響評價證與排污許可證“兩證合一”審批改革以來,完成的首例審批。
順義區完成全市首例“兩證合一”審批,大興區率先推動全行業“兩證合一”,海淀區完成全市首例天然氣鍋爐類建設項目環評與排污許可“兩證合一”審批。僅此一項改革,就為在京企業審批提速40個工作日,節省一半審批成本。
重大項目環評審批在北京城市建設與可持續發展進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們建立了重大項目綠色審批保障通道,在嚴守生態環保底線的前提下,助力國家重大建設項目順利落地,把環評工作難點變成首都高質量發展的亮點。”翟曉暉表示,在重大項目要素保障機制下,送政策、送技術、送服務,積極主動做好服務保障工作,確保重大項目依法依規落地,以高質量項目建設推動高質量發展。
北京
航空發動機維修有限公司、中電科、北京軒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等通過環評審批的重大項目,采用了先進的
節能技術與設備,單位產值能耗與水耗大幅下降,實現了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成為減污降碳資源集約型發展的典范。
向執法監管發力:既有溫度又有力度,“含綠量”“含金量”同步提升
積極探索“柔性執法”“分級執法”“綠牌企業”等與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相適應的執法監管模式,在寬監管與嚴執法中尋求“生態+營商”最大雙優公約數,推動首都經濟發展含綠量與含金量同步提升。
“柔性執法通過‘教育+執法’的方式引導企業認清社會環保責任與義務,自覺規范生產行為,拉近政企距離,構建和諧互信關系,以寬容和誠信換取更大的發展空間。”北京市生態環境執法總隊一名執法隊員通過親身經歷講述了北京營商環境的變化。
2024年初,通州區一家施工工地因規模大、周期長,多次出現揚塵治理不力問題,面臨環保處罰。在執法過程中,執法隊員并沒有簡單一罰了之,而是啟動了柔性執法程序。一方面向其提出要進行系統治理和整體技術改造的意見和建議,另一方面根據企業實際情況給予合理的整改期限。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這家企業創新性地使用了“基坑氣膜”技術,不僅從根本上解決了揚塵治理問題,還大大提升了施工周期,經濟效益顯著提升,實現了從污染企業到綠色標桿的華麗轉身,一舉成為綠牌企業典范。此項創新做法在北京各區大力推廣,并給予50%的揚塵環境保護稅減免,以技術創新聯動稅收減免,為企業綠色發展提供積極引導和堅實保障。
目前,在全市各區,柔性執法的案例比比皆是。如,僅2023年,懷柔區依法辦理“不予行政處罰”案件10起,延慶區下達不予處罰決定16起,海淀區不予處罰43起。
“我們是北京市 A級企業,空氣重污染預警期間也可以進行正常生產,全年無憂。”海淀區一家企業負責人坦言分級管理讓誠信守法的企業能夠安心抓生產,免受一波波的檢查困擾。
近年來,北京市根據企業的行業類別、污染排放水平、環境風險等級等因素將全市企業劃分為ABCDE五個監管級別,“分級執法”對污染較小、環境風險較低的企業,適當相對減少檢查次數。而對污染排放量大、環境風險高的重點企業,則加大執法檢查的頻次和力度,確保其各項環保指標達標。“分級執法”避免了均衡用力一刀切,能夠將有限的執法資源合理分配,集中力量解決重點問題,提高執法效率,同時也給予合規企業更多的自主發展空間,激發市場活力。
“綠牌企業”的評選與激勵機制是北京執法監管的又一項創新舉措,也是推動經濟含綠量與含金量提升的有力杠桿。“綠牌企業”因采用環保新技術、新工藝,大幅降低資源消耗與污染物排放,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發揮著示范引領作用,政府在稅收減免、財政補貼、優先信貸等方面都給予一系列優惠政策,這不僅激勵更多企業主動投身于綠色發展浪潮,加大環保投入與技術創新力度,努力提升自身的綠色競爭力,還能帶動整個行業向綠色低碳方向轉型升級,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使經濟發展在綠色軌道上加速前行,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
2023年7月,順義區延鋒海納川汽車飾件系統有限公司經過自評、核查驗證,正式被納入“北京綠色企業庫”,成為全市首家入庫企業。通過促進金融機構與企業對接、對企業實施綠色金融支持,這家企業每年可
減排二氧化碳約400噸,綠電使用比例達45%。此后,經開區110家、房山區60家、大興區155家企業相繼被評為綠色信用企業,有效發揮了示范引領作用,營造了守綠創綠的濃郁社會氛圍。2024年,全市新增綠色企業183家。
精準高效的環保政務服務在淘汰了一批高污染高耗能落后產業的同時,催生了一批新領域、新技術、新業態在北京落地生根蓬勃興起,為這座古老而現代的城市注入了嶄新活力,在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中,實現了生態環境“含綠量”與產業“含金量”同步躍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