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5-9 02:06 來源: 中國碳交易網
哥本哈根大會后,世界各主要國家都提出了減排計劃,雖然根據目前的京都議定書達成的協議,碳捕獲與封存儲項目尚不屬于清潔發展機制(CDM)或聯合履行機制(JI)項目的減排的工具。但是世界各國都在加緊進行著對碳捕獲與封存技術的研究。國際能源署(IEA)在其一份報告中提出,到2020年前全球需要建設100個CCS電廠。
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和商業規模的碳捕獲與封存項目為斯萊普納項目,由挪威國家石油公司和斯萊普納合作伙伴共同經營,將斯萊普納氣田產生的二氧化碳注入離挪威海岸大約250公里的北海。在整個項目期間,預計將存儲共2千萬二氧化碳。
英國對碳捕獲與封存技術設立了法律保障。今年4月,英國女王批準了《2010能源法》。這部法律規定英國將對對能源消耗的企業和個人征稅,以籌集資金啟動商業規模的碳捕獲與封存示范項目。大臣們認為,此舉將有利于建立一批環保型的新燃煤發電廠,比如意昂公司在肯特郡金潛在的泄露污染丹麥地球系統科學中心的蓋里?夏弗教授在《自然-地球科學》雜志上發表了一篇題為《二氧化碳長期封存的有效性與后果》的文章。文中對碳捕獲與封存方法所涉及的技術進行了調查,并評估這些技術的有效性和長期影響。盡管歐盟委員會計劃未來10年投資幾十億歐元來發展碳捕獲與封存技術,將發電廠或其他燃燒站排放的二氧化碳捕獲并儲存到地下。但是,夏弗教授在文中提到,該技術發展存在著諸多挑戰。和其他形式的氣候地質工程技術相比,碳捕獲與封存存在很多潛在的優勢,但是,地下封存會造成的潛在的短期和長期滲漏是不應被輕視的問題,而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墨西哥灣原油泄漏事件對生態系統造成嚴重影響留給人們的警示。夏弗教授開展了很多關于封存與滲漏情景模型預測研究。他的研究結論顯示,與二氧化碳封存有關的滲漏會引起更大規模的大氣變暖以及大洋中海平面上升、氧氣耗竭、酸斯萊普納氣田CCS項目二氧化碳捕獲與封存技術效果圖化和二氧化碳濃度提高等問題。
在很多環保組織看來,即使二氧化碳捕獲與封存技術被證明很安全,也不應推廣,因為這項技術本質就是一個過渡性解決方案,不但會給化石能源工業找到新的借口繼續擴大規模,而且還會消減本應用于發展可再生能源的寶貴經費。碳捕獲與封存技術離規模化生產還有多遠?能否在短中期和長期的節能減排中發揮作用?碳捕獲與封存技術究竟是節能減排的利器,還是潛伏的一顆定時炸彈?這些評估或許可以為碳捕獲與封存技術的發展找到更好的契機。從全球范圍來看,碳捕獲與封存技術仍處于研發和示范階段,仍有許多尚需研發完善的發展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