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10年,我們依靠人口紅利、環境資源在短期之內創造了虛弱的輝煌,但同時也放棄了品牌溢價能力。在面對西方國家的客戶時,中國制造能做的只能是不斷妥協利潤,為了生存,只能轉過頭來嚴苛地控制成本,自虐地提高效率,而且要付出全部的精力去應付客戶的訂單。
2014年之前,幾乎沒有人覺得制造業應該受到國民的尊重,大量的言論充斥著討伐與控訴,討伐加班多,控訴利潤低,一些制造企業去
北京某高校招聘時,甚至被趕了出來,從大學生,到白領,再到尖端的管理人員,都不屑于給自己貼上一個“制造”的標簽!
大家更鐘情于通信、電子、計算機、金融、房地產等行業,總之,主流的意識里就把制造業歸到“下等產業”中,但隨著西方國家連續爆發危機,波及中國沿海以及蘇州等地的制造業,全世界都在重新審視制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
一方面,美國開啟制造業回流事宜,德國則提出工業4.0準備全面復蘇制造業;另一方面,中國制造則感受著因升級滯后帶來的陣痛:人口紅利消失,倒閉潮頻現、外資紛紛撤離,大有點哀鴻遍野的味道。
基于如今制造業的格局,世界上的主要國家都開始了自己的復興計劃,只是中國人的困擾在于:除了流水線女工勤勞的雙手,我們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實在太大,無論是高精度制造,還是流程工藝水平,亦或是基礎零件加工,中國都談不上領先世界,就更不要說匹配于“制造強國”的水平了。
工業4.0時代,各國重新起跑,紛紛布局高精端制造業,中國卻要先擺平轉型期的麻煩,我們不想在4.0時代落后,但在電子、機械、信息時代均落后的中國,又豈能依靠“大躍進”的思維領先世界呢?回首過去10年,有太多的因素干擾著制造業,如今羅列這些彎路,并不是想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