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道融綠CEO蔡英萃女士表示:“在不斷增長的中國綠色債券
市場,商道融綠將作為氣候債券標準的認證機構發揮其在綠色債券發行全周期中的作用。商道融綠的綠色債券認證服務將幫助發行人同時符合央行新規和國際標準?!?/div>
據了解,為了衡量氣候債券是否能達到其所聲稱的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成效,氣候債券倡議組織于2015年開發了氣候債券標準,現已成為國際上投資者和利益相關方判斷氣候債券屬性的最常用工具之一。包括荷蘭最大銀行ABN AMRO的綠色債券、澳大利亞四大行之澳新銀行(ANZ Bank)的綠色地產與可再生能源債券、墨西哥發展銀行(NAFINSA)的綠色債券等在內的多只債券獲得了氣候債券標準認證。
氣候債券或者綠色債券的出現不僅豐富了債券市場的品種,也為環境友好項目打造了新的資金通道。據氣候債券倡議組織統計,2015年全球發行的氣候相關債券市場達5977億美元,較2014年增長了950億美元。其中,2015年發行的貼標綠色債券(所籌措資金具有明確綠色用途)為659億美元,為2013年的3倍。
世界銀行副行長、氣候變化
問題特使蕾切爾·凱特認為,“綠色債券為低碳發展創造了一種新型資金流。這一點很重要。不僅如此,綠色債券還具有使資金從傳統的化石燃料投資沿著更清潔方向流向可構建全世界低碳未來的項目的潛力。”
面對中國不斷嚴峻的環境挑戰,綠色產業將迎來極大發展。據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的研究估算,中國未來每年至少需要兩萬億元人民幣的綠色投資,其中85%以上的綠色投資需要民間提供資金。這些資金要從綠色債券市場、綠色股票指數、綠色基金、綠色信貸等多樣化的渠道募集。綠色債券已經成為其中啟動最為迅速金融工具之一。
據了解,綠色債券最顯著的屬性為債券發行募集的資金所支持項目或資產要具有環境效益。如果無法確認債券是否具有環境效益,或者在債券存續期資金被挪用,將給具有綠色投資偏好的投資者帶來潛在的風險,甚至可能出現非綠色項目假借綠色債券的名義融資等“漂綠”行為。所以,國際慣例和中國央行都鼓勵發行人對債券的綠色屬性進行專業評估或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