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倡導天人合一、萬物并育的生態理念,追求人類與自然界和諧共生,強調人類要遵循自然界的客觀規律,按照與自然法則相適宜的方式行事。
進入新時代,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實踐逐步深化。綠色已成為中國的鮮明底色,綠色發展日益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旋律,“要加快綠色金融發展”成為社會共識。作為綠色金融的生力軍,中國綠色債券
市場自2016 年邁入蓬勃發展的新進程。經過多年的實踐發展,中國的綠色債券市場已躍居全球首位,與綠色信貸共同構成綠色金融主渠道,為“雙碳”目標的實現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綠色發展創新之路。
中央結算公司29日發布《中國綠色債券白皮書》,基于中央結算公司的中國綠色低碳轉型債券數據庫統計,2016—2023年,中國綠色債券發行規模從2018億元增長至8448億元,翻了兩番,年均增長22.7%。同期,綠色債券為更多市場主體提供融資渠道,發行人數量從35家增長至299家,發行只數增長10倍。
綠色債券存量規模也快速增加。截至2023年底,中國綠色債券存續1815只,債券余額合計2.1萬億元。如果考慮非貼標但實際投向綠色領域的債券,則整體“投向綠”債券超過5萬億元。
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綠色債券市場。根據氣候債券倡議組織(CBI)統計,2016—2023年中國綠色債券發行規模全球占比為15%。近兩年,中國綠色債券發行規模連續位列世界第一,凸顯中國對全球綠色金融發展的重要貢獻。
同時,中國綠色債券覆蓋全市場品種,為中國經濟綠色低碳發展提供重要支持。其中,綠色公司信用類債券和綠色金融債是主要發行品種。2016—2023年,綠色公司信用類債券累計發行1450只,發行規模占比41%;綠色金融債累計發行303只,發行規模占比為40%。綠色資產支持證券和國際機構債累計發行規模分別為6665億元和6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