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節能減排的大趨勢之下,我國制造業低碳發展存在著巨大的發展空間。因此,我國也被看作是全球最具潛力的
碳交易市場。據預測,未來我國
碳市場的交易量將在30億-40億噸/年,現貨交易額最高有望達到80億元/年,實現碳期貨交易后,全國碳市場交易規模將高達4000億元。
據悉,現階段,我國節能低碳企業在技術路線、工藝水平等方面同質化現象嚴重,這就導致了企業在能源消耗和
碳排放上相差無幾,碳排放基準值定得過高或過低,都將直接影響碳交易市場的活躍程度。大面積地推廣提高能效的顛覆性低碳創新技術,才能促進我國碳交易市場快速發展,加快中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步伐。他建議,對即將推出的全國碳交易市場的制度、
政策以及操作程序方面,還該有直接激發和鼓勵廣大節能、低碳創新企業發展的政策出臺。
反省過去十多年來中國節能市場的發展過程,目前溫室氣體減排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沒有直接的調動起從事節能、低碳技術創新、研究的企業的積極性。只有推動節能、低碳技術的革新才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根本所在,這也是我國建立碳交易市場的初衷。
近年來,我國在碳排放交易試點取得了顯著的成果。2011年10月國家發改委批準了
北京、天津、上海,湖北等7個碳
排放權交易試點,并將2013年—2015年定為試點階段。截至目前,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已經成為了繼歐洲、廣東之后的全球第三大碳交易市場,各項交易數據均居全國首位。根據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湖北碳排放配額交易總量達621萬噸,占全國累計總額的47%;交易總額1.5億元,占全國的30%;累計日均成交量為3.8萬噸,占全國的56%。
對此,民營低碳創新企業參股國家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給碳交易市場增添更多的市場化經營活力,同時也極大地鼓舞了我們這些專業化從事節能、低碳技術企業的創新自信。
據悉,除了現有的7家碳排放權交易中心外,一批國內碳市場參與機構已經著手對碳交易機制進行探索,控排企業也在逐漸適應中國的碳市場交易機制,大量外部性資源也開始介入這一領域發掘商機,碳交易市場帶來的改革紅利已開始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