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在第四屆水與國家安全論壇暨中國 (北京)綠色環保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國際生態經濟協會(IEEPA)李軍洋副會長兼秘書長發表演講指出,促進我國綠色低碳發展,比較韓國非產業部門措施,加快構建我國“碳標志”體系應用于生活領域溫室氣體減排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他在演講中針對韓國的氣候變化應對機制用大量的
碳標簽、
碳足跡等數據及應用案例,與我國低碳產品
認證實施情況進行對比分析,指出生活領域中構建非產業部門綠色低碳消費及交易機制模式,對于我國溫室氣體減排總量的必要性和現實性論據。引用“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認證認可監督委員會于2013年2月18日聯合發布的《低碳產品認證管理暫行辦法》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和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于2015年9月17日聯合制定并公布《
節能低碳產品認證管理辦法》,對我國近年來低碳產品認證實施情況進行了列舉。
李軍洋副會長兼秘書長指出,我國需要大力并加快行動在非產業部門,即生活領域推進溫室氣體減的措施,以非產業部門的減排機制促進綠色低碳消費
市場,從而刺激并直接拉動產業部門的在低碳變革及經濟效益方面取得共贏。
截止2016年3月,列入國家低碳產品認證第一批目錄的產品包括:通用硅酸鹽
水泥、平板
玻璃、鋁合金建筑型材和中小型三相異步電動機;第二批產品目錄發布,將建筑
陶瓷磚(板)、輪胎、紡織面料3種產品納入認證目錄;雖然未來會有更多產品被納入到中國低碳產品認證范疇當中;但是總體和韓國的差異十分明顯。
截止2015年11月,韓國“碳標簽”制度的實施現狀:獲得
碳排放量認證217家企業,1571種產品;獲得低碳產品認證 41家企業,338種產品;獲得
碳中和產品認證:7家企業,14種產品。
李軍洋副會長兼秘書長在演講中介紹了“碳標簽”體系是指,將產品生命周期(即從收集原料、生產、流通、使用、廢棄的全過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換算為CO2排放量的碳信息,由碳排放量(碳足跡)認證(第一階段)到 低碳產品認證(第二階段)再到 碳中和產品認證(第三階段)三個部分組成,促進不斷開發溫室氣體減排技術及其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