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陳海鷗表示二者存在關聯,但萬元工業增加值
碳強度的下降不能完全歸功于碳交易。“有沒有碳交易企業都會做
節能減排,只是力度、時間點、決策可能會受影響。”在她看來,這一成效是深圳市政府近年來主導產業轉型升級的
政策結果,而碳交易只是多種政策中的一環。
隨著后來者
北京、天津、上海、湖北、廣東及重慶等碳交易試點城市的崛起,國內碳交易市場的競爭也將越來越激烈,在建立全國統一
碳市場的趨勢下,未來誰會“坐莊”頗具看點。
由于管控總量低于對手,深圳碳市場交易量正在被趕超。
數據顯示,深圳的配額總量約為上海的四分之一、廣東的十分之一,如果單純拼現貨交易,深圳顯然不是對手。另外,目前深圳年排放總量約為8000萬噸,3300萬噸被納入交易,比例約40%,因此,總量擴容既不現實也無意義。
陳海鷗表示,深圳碳市場未來將在
碳金融、
衍生品方面積極拓展,把市場做好做精,做出活躍度和流動性成為其主要目標。“首先是交易所自身能力建設,加快市場主體培育,特別是吸引中介服務機構的積極參與,提升流動性和活躍度。”她舉例稱,深圳碳市場當前流動性率僅為約1%,正常交易市場至少在5%~10%,因此有著較大的提升空間。
截至目前,深圳碳市場共有機構投資者6家,個人投資者543人,交易方式包括現貨交易、電子競價和大宗交易等。但碳金融和衍生品市場尚無實質性進展。
在陳海鷗看來,當前不少投資者正在觀望深圳碳市場首個履約期的成效,在深圳
排放權交易所和深圳發改委等看來,首個履約期的成敗一定程度上將影響未來深圳碳市場的發展。“如果我們履約不認真,投資者購買的配額出不去,誰還敢來參與?”陳海鷗稱。
在交易量不占優的情況下,深圳試圖謀求在期貨等領域創新已不是新鮮事。在6月10日舉行的一場碳交易
論壇上,來自上海、天津、廣東、湖北的碳市場負責人均表達出在該領域發力的意愿。只是在未來碳市場可能“一統天下”背景趨勢下,話語權的爭奪將越來越激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