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克雋——中國有能力盡快實現能源系統的低碳轉型
2016 REEI能源系統轉型研討會于10月份在
北京舉行,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的姜克雋博士在研討會上介紹了他領導的研究團隊對未來中國能源發展和溫室氣體排放的預測分析。姜博士認為,以2050年全球増溫控制在2度以內為目標,中國未來的二氧化碳排放需大幅降低,到2050年達到20億噸左右。能源結構發生根本變化,一次能源中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總量將超出煤炭,其中核能總量將在2050年超過風能及太陽能;在電力方面,煤電在2020年左右達峰之后將呈下行趨勢,并在2050年降低到2005年的水平,生物質發電、光伏發電、風電、核電和水電總量超出來自天然氣、石油和煤炭的總發電量;終端消費能源中電力消費將大幅增加,在各種終端消費能源中占據最大比例;交通用能中電力的使用也將大幅增加,到2050年電力和石油在交通能源需求中的總量相當。
談到低碳發展,姜克雋博士建議以下主要
政策:經濟結構優化、能效提升、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核電、推廣碳捕集與封存技術、倡導低碳消費和生活方式等。他預期中國能源系統將迎來重大轉變,在能源需求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煤炭消耗下降趨勢不可逆轉,煤炭工業應為此做好準備,并制定長期戰略計劃;天然氣需求大幅增加,要解決天然氣供應
問題;可再生能源快速增長,包括集中型和分散型;重新規劃電網結構以支持新的電力系統;能源價格將隨之升高,以支付能源的外部環境成本;核能利用增加。
會議期間,磐石環境與能源研究所對姜克雋博士進行了單獨訪談,并就以下三個問題進行了探討。
二氧化碳排放盡早達峰,到底有多早?
2014年,中美雙方共同發表了《中美氣候變化
聯合聲明》,宣布了各自2020年之后的行動目標,中國計劃在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且將努力實現盡早達峰。姜博士表示,其研究團隊對2020年-2022年實現達峰有很大信心。同時指出,中國實現盡早達峰,對政策的需求很大,比如像碳定價,不管是碳稅還是碳交易,只要能真正實現碳定價都可以促進中國盡早達峰。
電力、工業、建筑和交通四大行業,哪些可能是實現盡早達峰的阻力?
姜博士認為:在實現2020-2022年盡早達峰方面,四大行業問題都不是很大。據姜克雋博士研究團隊分析,即使經濟發展速度再次反彈的情景下,高耗能工業也沒有再回來的空間。團隊使用模型計算了所有新建建筑,包括居民建筑,新建的機場、橋梁、大壩、鐵路、公路,現在每年新增基礎設施已經足夠快,速度不能再增長,因為再快會對和這些行業相關的產業產生影響。同時,姜克雋博士認為,很多高耗能工業的產品都不適合長距離
運輸,反而在當地建廠,成本更低,即使有一些出口,也不足以改變國家基本的格局。
在解決高耗能產業無法回歸所帶來的社會不確定因素中,政府扮演怎樣的角色?
針對高耗能產業無法回歸所帶來的社會不確定因素,例如就業和特定地區對高耗能產業的依賴,姜博士認為:政府可以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有些地區已經出現非常大的困難,經濟結構必須發生變化,政府扮演的角色就是給它指明道路,原來的格局不能再持續。同時,中央政府的方向性也非常重要。例如振興東北,錢是繼續放在支持東北重工業發展還是轉向支持東北的服務,特別是科技發展、教育、醫療,中央的最后決策非常重要。姜博士也著重指出:最厲害的是人的離開,不是一時半會可以改變的,格局的變化,需要國家痛下決心,區域的這個概念,需要重新梳理,讓它均衡發展。(文章來源: 磐石環境與能源研究所)
嘉賓簡介
姜克雋博士: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能源研究會理事,北京能源學會理事,中國人文環境協會(CNC-IHDP)成員 。在能源環境政策評價、能源利用與轉換技術評價方面,采用綜合評價模型為工具進行十多年的研究, 研究領域以能源環境系統分析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