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通常所說的“
碳交易”,即買賣
碳排放權的交易。碳交易機制源于1997年通過的《京都議定書》,它規定了一些發達國家的強制
減排目標。但強制減排會給企業增加成本,企業減排動力不大。
經過多年的探索,經濟學家們意識到,碳
排放權也可以成為具有價值的資產,作為商品在
市場上進行交換。減排困難的企業可以向減排容易的企業購買碳排放權,后者替前者完成減排任務,同時也獲得收益。
強制性的國際減排指標和市場化的減排手段,確實促成了發達國家碳交易市場的成熟。總體而言,碳交易市場可以簡單地分為配額交易市場和自愿交易市場。配額交易市場為那些有溫室氣體排放上限的國家或企業提供碳交易平臺,以滿足其減排需求;自愿交易市場則為從其他目標出發(如企業社會責任、社會效益等),自愿進行碳交易的國家或企業提供交易平臺。
我國也啟動了碳排放權交易的試點。11月26日上午,《亮報》記者在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現場見證了上海碳交易市場的啟動。中國
石化(600028,股吧)上海高橋分公司和上海石化(600688,股吧)共同購買了申能集團6000噸
碳配額,完成了當天首筆碳排放權交易。全市191家來自
鋼鐵等工業行業及賓館等非工業行業的企業,率先納入了碳排放配額管理范圍。
在碳排放權交易體系中,政府相關部門首先設定二氧化碳排放的總額,然后將總額分配給企業,超額排放企業需借助碳交易市場購買碳排放權;企業也可以通過各種手段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并把富余的碳排放權配額通過市場售出,形成碳交易。
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在國際社會中并沒有強制減排義務。但是,我國向世界承諾2020年的碳排放量要比2005年下降40%~50%,同時,日益嚴重的環境
問題也讓人們更加重視低碳社會的建設。我國試點碳排放權交易,是為實現
節能減排增加一種市場手段。目前我國正在運行的碳交易市場有三個,分別在
深圳、上海和
北京。
在2013中國
碳市場高峰
論壇上,專家學者普遍認為,在節能減排領域,我國應該轉變治理思路,從單純的政府強制調控逐漸變為市場調控。這是因為,當前僅依靠企業的環保意識來實現節能減排并不現實,而強制性實施減排則會增加社會成本。建立碳排放的市場機制不僅能給企業提供明確的激勵,而且能減少社會摩擦,優化資源配置。
以市場手段節能減排,衍生出了與碳交易相關的金融業務。
2010年,興業銀行與北京環境交易所聯手推出“中國低
碳信用卡”,這被看作是
碳金融的一種融資工具。個人用戶可以通過該信用卡自愿購買碳排放量,這些錢將會提供給售賣碳排放權的環保組織和企業,支持他們開展更多的低碳項目。
據記者從2013中國碳市場高峰論壇上了解到,碳金融是低碳發展與金融工具結合的產物,它將現有金融工具運用于與減排相關的項目資產或配額資產,完成低
碳減排與金融市場的直接對接,從而讓碳交易市場吸引更多的參與者和資金,促進節能減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