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權交易的概念源于1968年,美國經濟學家戴爾斯首先提出的“
排放權交易”概念,即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的權利,將其通過排放許可證的形式表現出來,令環境資源可以像商品一樣買賣。當時,戴爾斯給出了在水污染控制方面應用的方案。隨后,在解決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
減排問題中,也應用了排放權交易手段。
美國國家環保局首先將其運用于大氣污染和河流污染的管理。此后,德國、澳大利亞、英國等也相繼實施了排污權交易的
政策措施。
1997年,全球100多個國家因全球變暖簽訂了<京都議定書>,該條約規定了發達國家的減排義務,同時提出了三個靈活的減排機制,碳排放權交易是其中之一。
2005年,伴隨著《京都議定書》的正式生效,碳排放權成為國際商品,越來越多的投資銀行、對沖基金、私募基金以及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參與其中。基于
碳交易的遠期產品、期貨產品、掉期產品及期權產品不斷涌現,國際碳排放權交易進入高速發展階段。
據世界銀行2009年公布的報告,2008年全球碳排放
市場規模擴張至1263億美元。作為一個金融市場,
碳市場正在吸引更多投資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