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2014年度
碳排放配額發放將不再強制企業先購買有償配額,而采取免費配額直接發放的形式。其中,
電力企業的免費配額比例由97%降為95%,
鋼鐵、
石化和
水泥企業的免費配額比例不變,仍為97%。有償配額以競價形式發放,企業可自主決定是否購買。
廣州碳
排放權交易所相關負責人表示,此舉意在促進企業履約積極性,增加企業延期履約的成本。
廣東省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處副處長陳毅軍向財新記者表示:2014年控排企業覆蓋面進一步擴大。今年年底可能會將
陶瓷、紡織、
有色、塑料(
化工)、
造紙行業和
交通運輸納入廣東省碳排放權管理和交易范圍。
點評:根據經濟學的“外部性原理”,經濟主體(包括廠商或個人)的經濟活動會對他人和社會造成的非
市場化的外部性影響。其中,工廠生產中所排放的污染物就是一種對自然資源的減損、人類健康的危害的負外部性。事實上,通過“產業入園”的集約式發展,三水已在技術層面上盡可能壓低控制工業生產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最大限度地實現產業發展與環保容量的協調平衡。
但對于企業的環保治理,其實可以有從更市場化的方向思考。根據著名的“科斯定理”,只要產權是明確的話,且交易成本為零或者很小,不管權利如何進行初始配置,當事人之間的談判都會導致資源配置的帕雷托最優。在此理論的推導下,通過碳排放或排污權交易等市場機制或許能更高效地解決生產外部性的
問題,
目前三水的產業結構中,陶瓷
建材、金屬制品、紡織化工等傳統產能占比偏多,隨著碳排放等環保交易市場的擴大,三水需提前考慮如何利用好市場手段真正實現綠色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