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百萬年前,地球上的二氧化碳濃度的確高于2019年的水平,而那時地球的溫度也遠遠超過今年的溫度。
據《今日美國》報道,夏威夷莫納羅亞(Mauna Loa)天文臺數據顯示,上周五(5月10日),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水平一度超過415ppm。
網絡環境雜志Grist的氣象學家埃里克·霍特奧斯(Eric Holthaus)指出:“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在人類歷史上首次超過415ppm”,“并且這不僅僅是有歷史記載以來,也不僅是一萬年前農業發明以來,而是在現代人類出現前的百萬年以來。”
根據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的斯克里普斯海洋學研究所的數據,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已經飆升到80萬多年來最高水平。在工業革命前的80萬年里,二氧化碳水平一直沒有超過300ppm。數百萬年前,地球上的二氧化碳濃度的確高于2019年的水平,而那時地球的溫度也遠遠超過今年的溫度。
二氧化碳是造成全球變暖的主要溫室氣體。許多科學家相信,氣溫上升并不僅僅來源于自然變化,而主要是人類活動的原因。當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為人類活動提供動力時,它們會釋放出二氧化碳和甲烷等其他溫室氣體。
去年五月,二氧化碳濃度已達到410ppm。密歇根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到下個世紀中葉,二氧化
碳排放量將飆升至5600萬年來從未見過的水平。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去年11月底發布的報告指出,在中斷三年后,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于2017年再次上升。
報告指出,2014年至2016年期間,全球經濟小幅增長,工業和能源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應地保持基本穩定。但在2017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在全球GDP上升的推動下增長1.2%。
去年10月初,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報告稱,如果要將全球變暖控制在關鍵的臨界點之內,就需要社會各方開展“迅速、深遠和前所未有的改變”。
關鍵的臨界點意味著全球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上升1.5攝氏度。如今,全球氣溫已經上升約1攝氏度,距離目標僅有三分之一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