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與美國環保協會在
江西南昌“全國低碳日”活動現場合辦甲烷
減排論壇,宣布啟動聯合研究項目。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何建坤教授致辭介紹了圍繞甲烷排放開展合作研究的背景、內容和戰略意義。
經何建坤教授授權
分享致辭全文如下
各位領導、各位嘉賓,下午好:
很高興在全國低碳日南昌系列活動中舉行甲烷減排論壇,啟動甲烷減排合作平臺,進行甲烷排放監測方法研討會。在此,我們作為論壇的協辦方,也借此機會對各位參會領導和嘉賓表示熱烈歡迎和衷心感謝!
甲烷是一種強勢短壽命期的溫室氣體,按百年計算的增溫潛勢是CO2的24倍,按20年計算則為CO2的84倍。甲烷減排對近期控制溫升速度的影響和作用更大,同時對改善環境質量有重要協同作用。
我國在《巴黎協定》下提出的自主貢獻減排目標和行動計劃中,主要集中于控制和減緩能源消費的CO2排放,提出了積極的、有力度的單位GDP的CO2強度下降的相對減排目標和CO2排放2030年左右達峰并努力早日達峰的控制目標,有別于發達國家根據《巴黎協定》要求,必須制定和實施全經濟尺度、全部溫室氣體絕對量化減排的目標,體現了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共同但有區別責任的原則。
但《巴黎協定》也鼓勵和要求發展中國家也要根據不同國情,逐漸實現全經濟尺度絕對減排和限排目標。隨著我國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我國也必將逐漸將甲烷等非CO2溫室氣體的控制和管理納入我國應對氣候變化戰略和行動之中。
我國甲烷排放源主要由煤炭開采和油氣開采過程中的甲烷釋放和泄漏,以及農業活動中稻田甲烷的釋放,廢棄物處理過程中甲烷的排放等。其中能源活動相關的甲烷排放源比較集中,易于采取控制和減排措施,已成為全球采取控制和減排甲烷行動的重點領域。初期采取比較成熟的技術和措施,減排成本較低,甚至有凈收益。技術成熟,減排效果好,應該盡早采取行動,使我國相關企業盡快掌握相應先進技術,在全球煤炭和油氣行業甲烷減排行動中發揮積極作用。
推動對甲烷減排的控制和管理,需要政府、企業、研究機構的廣泛合作和積極行動,也需要加強對甲烷排放的統計、監測、核算等體系和能力建設,需要成熟減排技術特別是成本有效技術的應用和推廣。為推進我國甲烷減排的研究和行動,美國環保協會支持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設立一個甲烷減排的科研項目,除進行相關科學和
政策問題的研究外,也將組織國內相關研究機構和企業開展甲烷減排技術、政策、監測方式、核算體系、能力建設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形成合力,為國家主管部門開展對甲烷排放控制和管理工作以及地方和企業開展減排行動提供技術支撐和政策咨詢。
今年4月份十幾家科研機構和相關企業的共同討論,準備搭建一個甲烷減排的合作交流平臺,促進各方加強信息交流,分享先進經驗,開展合作研究和行動。我們這個交流合作平臺不是一個正式的組織或機構,是一種合作交流的形式和機制。利用這個平臺,除開展經常性的交流和研討外,相關單位間也將會開展一些合作研究課題或合作行動項目,將分別以科研項目合作的方式進行。希望大家積極關注,廣泛參與,共同推進甲烷的控制和減排工作的進程。
我國實施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積極引領全球氣候治理,落實國內減排承諾。在“十四·五”及“十五·五”期間,在落實和強化到2030年CO2減排的自主貢獻目標的同時,也要著手控制和管理甲烷等其它溫室氣體排放,建立相應統計、上報、監測等制度體系,推廣應用相應減排技術,并加強先進減排技術的研發和示范
到2050年,我國實現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美麗中國目標的同時,也要走上與全球控制溫升2℃目標相適應的全經濟尺度、全部溫室氣體深度減排的路徑,為全球生態安全和人類共同利益做出與中國不斷上升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相統一的貢獻。
到2050年,要實現與控制溫升2℃目標相適應的深度脫碳路徑,必須有革命性先進技術的突破。不僅要加強CO2深度減排技術的研發和推廣,例如大比例可再生
電力上網情況下大規模儲能技術和智能電網技術,實現CO2負排放的BECCS技術,作為清潔零碳二次能源氫能的制備、儲存和利用技術,
化工、
鋼鐵、
水泥等原材料產品的零碳生產技術等。
同時也要加強對甲烷等非CO2溫室氣體深度減排技術的研發和示范。能源活動甲烷泄漏的深度減排,以及農業活動、廢棄物處理等排放源的甲烷深度減排,其邊際成本將呈非線性快速上升趨勢,比CO2的深度減排技術難度更大,深度減排的邊際成本更高。
因此,為實現與全球控制溫升2℃目標下到本世紀中葉全部溫室氣體的深度減排路徑,也需要研究和制定甲烷等非CO2溫室氣體的長期減排戰略和技術對策。甲烷深度減排技術和措施將在未來應對氣候變化戰略中占據越來越重要地位。我國要對這些顛覆性技術加強研發和示范,進行前瞻性部署,加大投入,盡快突破并快速產業化,使之技術成熟、經濟成本可接受,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經濟社會低碳變革的大趨勢下,打造長期技術競爭優勢,在全球氣候治理和合作進程中發揮引領作用。
最后祝今天論壇圓滿成功。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