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3-3 15:03 來源: 中國碳交易網
迄今為止,各試點省市通過建立實施系統,對如何在中國開展市場做了很好的嘗試。這些省市已經圓滿完成了排放數據的首輪核算、報告和核查工作,并將排放配額分配到企業,建立了各自的交易所,制訂了相應的法規和交易細則。
中國的碳交易試點都僅包括七大溫室氣體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通常覆蓋其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40%~60%,涉及電力和鋼鐵、水泥、石化等重工業行業。由于電價在中國受到嚴格管制,電廠無法將碳成本通過價格傳導來促進需求側管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中國的碳交易試點除了要求發電企業提交排放許可之外,也要求電力用戶提交排放許可。但這樣可能存在雙重核算的問題,使得碳核算更加復雜。
中國各碳交易試點之間有相似之處,但也存在著很大差異。其中,北京和深圳的服務業經濟比重較大且排放總量較小,因而更有可能實現排放峰值。為了提高碳交易涵蓋的排放比重,北京和深圳都要求服務業重點企業也參與碳排放交易,深圳還為建筑和交通行業另行設置了交易板塊。試點省市中,唯有北京對既有設施提出了年度絕對減排量要求,盡管這樣的要求只涵蓋了制造業和服務業。北京制造業和服務業企業的配額將逐年減少,2015年,制造業企業和服務業企業獲得的配額分別是其2009-2012年年均排放量的94%和96%。雖然深圳沒有絕對量的減排要求,但涉及的企業需要在未來三年將單位增加值碳排放降低32%,并且排放量的絕對值年增長不超過10%。
深圳和天津的碳排放交易允許個人投資者和非控排企業參與交易,這帶來更高的交易頻率,但也可能會導致更大的價格波動。事實上,過去六個月以來,深圳碳市場的交易價格變幻莫測,交易價格從28元到130元不等。
廣東碳排放交易的覆蓋總量約為3.88億噸,是中國最大、全球第二大的交易體系,也是透明度最高的試點。廣東不僅披露了分配的配額數量,還披露了為新增產能和為市場干預而預留的配額數量,這些信息在其他試點中一般是不公開的。廣東還是唯一一個要求企業通過拍賣方式購買一部分配額的交易體系,2013年企業的配額中3%來自拍賣,2015年將提高到10%。2013年,這一舉措將為減排行動籌措至少6.3億元的資金支持。
雖然迄今為止各試點都在按其設計運行,但評價中國碳交易試點還為時尚早。對大多數試點來說,2014年是第一個履約期結束,即完整地完成核算報告、配額分配、排放許可交易和上繳配額等這一系列周期性的活動。因此,今年是觀察碳市場成敗的關鍵一年。
“建立碳交易機制遇到的困難遠遠超出了我們之前的想象”,一位來自試點省市的政府官員說,“但是一路走來我們現在更有信心這一工作是有用的”。
上海要求六家駐上海的航空公司提交其國內商業航班的排放許可。理論上講,如果推廣上海的做法,中國可以提出一個抗衡歐盟試圖將航空排放納入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的舉措。與其它試點相比,上海在追溯企業的節能工作方面也是獨樹一幟的。根據上海配額分配規則,2006-2011年間,節能量獲得國家或上海市政府部門認可并得到獎勵的企業,可以獲得額外的配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