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進能源技術和產業的國際合作,有可能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先行領域和成功范例。
”
當前世界范圍可持續發展正在同時推進兩大進程,其一是推進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旨在實現全球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環境保護之間的協調和平衡;其二是落實和實施《巴黎協定》,旨在推進能源和經濟低碳化變革,實現控制全球溫升、保護地球生態安全的目標。
實現這兩個目標的
政策措施相一致,具有廣泛的協同效應,都需要強化能源革命,建立并形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形成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體系,打造經濟發展、能源安全、環境保護和
減排二氧化碳協同治理和多方共贏的格局。
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以來,堅持新的發展理念,經濟發展正在由規模和速度型的高速增長向質量和效益型的高質量發展轉型,加快了
節能和減排二氧化碳的步伐,扭轉了經濟新常態之前能源消費和二氧化
碳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
2005-2013年GDP增速年均10.2%,能源消費彈性0.59,能源消費和二氧化碳排放年均增長率分別為6.0%和5.4%。2013-2018年GDP年均增速回落到6.9%,能源消費彈性也下降到0.32,再加上能源結構改善,相應能源消費和二氧化碳排放年均增長率分別下降到2.2%和0.8%。
但值得注意的是,2017和2018年能源消費和二氧化碳排放增速又出現反彈,主要是因為有些地方為應對經濟下行壓力,擴張高耗能重
化工業產能和基礎設施建設所致,但今后幾年也不會再可能重新出現經濟新常態之前能源消費和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長局面,反彈的趨勢會得到有效抑制。
當前及“十四五”期間,要保持戰略定力,堅持節能減碳的目標導向和政策措施不放松。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努力實現以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
要進一步建立并強化單位GDP能源強度和二氧化
碳強度下降指標以及能源消費總量和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控制的“雙控”機制,加強節能減碳的管理體制和財稅金融政策體系的改革,發展和完善全國統一碳
排放權交易
市場。“十四五”期間要努力推動工業部門特別是高耗能重化工業部門二氧化碳排放早日達峰,激勵東部沿海較發達省市二氧化碳排放率先達峰,從而促進能源和經濟低碳轉型與高質量發展。
我國在《巴黎協定》下提出2030年自主減排承諾目標,與我國到2035年現代化建設第一階段實現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目標在時間上相吻合,目標和路徑相協同,政策措施上有很大一致性。相應能源革命和經濟轉型戰略要保障這兩個目標的“雙達標”,并有效保障基本實現現代化經濟社會發展對能源持續增長的需求。
在這一階段,要以推進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之前早日達峰為著力點,加大節能和提高能效力度,使單位GDP能源強度年下降率持續維持3.0%~3.5%左右。隨著風電、太陽能發電平價上網的實現,進一步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力度,實現《能源生產與消費革命戰略2016~2030》提出2030年非化石能源發電在總電量占比50%的目標。屆時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中比例將提升到20%以上,單位GDP的二氧化碳強度將比2005年下降超過65%。
到2030年前,努力使GDP的二氧化碳強度年下降率穩定在5%以上,以支撐屆時5%左右GDP潛在增長率的情況下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這將全面實現我國自主貢獻減排承諾,對全球走上氣候適宜型低碳經濟發展路徑發揮引領性作用。
我國2050年長期能源戰略既要支撐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美麗中國目標的實現,又要適應和引領全球2℃目標下緊迫的減排進程。2035年后長期能源戰略要以在本世紀中葉實現近零排放的深度脫碳為目標導向,要制定基本形成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近零碳排放或凈零碳排放能源體系的技術路線圖和實施途徑,為地球生態安全和人類共同利益做出與中國未來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相稱的貢獻,并打造世界范圍內先進能源和低碳技術與產業的競爭優勢。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引導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全球實現能源和經濟低碳轉型、應對氣候變化、建設全球生態文明具有普遍指導意義。
先進能源技術和產業的國際合作,既促進各國間合作共贏、共同發展,又能攜手應對全球生態危機,有更多的共同利益交匯點和合作空間,有可能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先行領域和成功范例。我國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指導,為全球生態安全和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