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多家外媒報道,受新冠疫情的影響,2020年全球
碳排放量或減少25億噸,不少國家自然生態發生好轉。有聲音認為,新冠疫情是一件好事,它正在改善生態環境、阻止全球變暖,環境
問題迎刃而解。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
受疫情影響,全球碳排放量或減少25億噸
據悉,受新冠疫情大流行影響,全球碳排放量減少。據《衛報》報道,美國斯坦福大學地球系統科學教授羅布·杰克遜(Robe Jackson)稱,2020年全球化石燃料行業的碳排放量可能減少創紀錄的25億噸,同比下降5%以上。“無論是蘇聯解體,還是過去50年間的各種石油危機或儲蓄和貸款危機,都沒有像這次的疫情一樣影響排放量。”據了解,2020年全球碳排放量將成為自2008年金融危機1.4%降幅以來的首次下降,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大的下降幅度。
挪威雷斯塔能源公司(Rystad Energy)的數據顯示,為了遏制新冠病毒,多國實行封鎖
政策,大規模的工業生產和居民生活處于停滯狀態。嚴格的封鎖制度使全球共“節約”了數十億桶石油、數萬億立方米天然氣和數百萬噸煤炭,化石燃料碳排放量出現“歷史性”下降。一般情況下,全球每天大約有99700次商業航班,
航空客運量或在2020年內平均下降近四分之一。此外,汽油和柴油的需求也將每天平均減少260萬桶,降幅達到9.4%。雷斯塔能源公司還表示,現狀預計將延續到今年9月,可能導致2020年下半年全球能源需求緩慢增長,但不會恢復到2019年的水平。
國家城市封鎖隔離、碳排放量跳水,給了地球喘息的機會,不少國家因此“重獲藍天”。據BBC報道,在中國,全國337個城市的“優質空氣”天數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1.4%;在歐洲,衛星圖像顯示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國上空的二氧化氮排放逐漸消失;紐約的污染水平也降低了近50%。
對此,國際能源署(IEA)署長法提赫比羅爾(Fatih Birol)博士警告稱,不要把碳排放量的急劇下降視為氣候變化的勝利。“這種下降是由于經濟崩潰造成的,而不是因為政府在氣候政策方面做出的正確決定。”眾所周知,新冠疫情大流行不僅給全球民眾帶來了患病風險,還帶來了可怕的失業潮,威脅著數以百萬計的人的生活。隨著碳排放量的下降、經濟活動停滯、股票
市場暴跌。這一切都與數十年來一直倡導的脫碳、可持續發展恰恰相反。比羅爾說:“我們希望看到碳排放量下降,與此同時我們的地球也能夠更宜居,人們生活得更幸福、更健康。”
碳排放量或反彈,環境不該成為經濟的犧牲品
據BBC報道,縱觀人類歷史,疾病的蔓延一直與碳排放量降低有關,甚至在工業時代之前就已經存在。德國慕尼黑大學地理系自然地理與土地利用系統教授茱莉亞·龐格拉茨(Julia Pongratz)通過測量古代冰芯中的微小氣泡發現,黑死病及天花都曾影響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水平。
英國東英吉利大學的氣候專家科琳·勒奎爾(Corinne Le Quere)指出,新冠疫情帶來的全球碳排放量減少并非是一次結構性的改變。一旦結束隔離期,全球碳排放量將恢復到原來的水平。以2008年金融危機為例,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08年至2009年期間有所下降,但在經濟復蘇后又猛增了5.1%。因為在拉動經濟、走出危機面前,所有關于氣候變化的擔憂將會被拋在腦后,環境再次成為經濟的犧牲品。
專家還警告稱,此次新冠疫情雖使得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暫時下降,但也對長期氣候變化行動構成了嚴重威脅,破壞了全球清潔能源的投資,削減了工業
減排的環境目標。《巴黎協定》指出,要將全球平均氣溫升高控制在2℃之內,并為控制在1.5℃而努力。此前曾有氣候學家警告稱,要達到《巴黎協議》的溫度目標,全球排放量必須從2020年開始下降。國際能源署(IEA)執行董事法提赫·比羅爾(Fatih Birol)警告說,各國政府如果不利用綠色投資,在全球經濟放緩期間幫助支撐經濟增長,疫情爆發可能意味著全球清潔能源轉型放緩。“一旦新冠疫情得到控制,全球碳排放量下降值可能會在經濟反彈中輕易消失。”
防患于未然,在新冠期間培養環保習慣
保護環境也是保護自己,這是一句老生常談的論調,每一次大流行病都與生態有著不可或缺的關聯。安大略大學教授卡迪·克洛(Katie Clow)表示,自20世紀50年代之后,隨著全球化的進程,全球流行病出現了“大加速”。“人口密度增加,碳污染上升……這一切增強了節肢動物傳播人畜共患疾病的能力,病原體可以通過不同的途徑傳播。”克洛說。“氣候變化只是我們面對的主要挑戰之一,在全球化的影響下,沒有任何一環是可以獨立發生的。一國染病很有可能導致全球遭殃。但不可否認,個人的主觀能動性極其重要。”
瑞士蘇黎世應用科學大學的科琳娜·莫澤(Corinne Moser)表示:“我們從社會科學研究中得知,針對民眾的環保干預措施如果發生在變革時期,效果會更好,新冠疫情給了我們一個好機會。”據了解,莫澤提倡人們在新冠疫情期間培養環保意識,即使疫情過后也可能延續好習慣。她2018年領導的一項研究發現,當研究對象無法開車,只能騎電動自行車,那么在一段時間后,他們還是習慣騎電動車。日本京都大學的藤井敏2001年的研究也發現了相似的情況。當一條高速公路關閉,迫使司機使用公共
交通工具時,同樣的事情也會發生——當道路重新開放時,那些私家車族會更頻繁地乘坐公共交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