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氣候變化,你需要知道兩個數字:第一個是510億,第二個是0。”比爾·蓋茨的新書《氣候經濟與人類未來》中如此寫道。510億是全球每年向大氣中排放的溫室氣體的大致噸數,0則是需要達成的目標。
近年來,不少國家都做出了應對氣候變化的承諾,而中國則在去年的聯合國大會上表示,在2030年實現碳達峰,并于2060年實現
碳中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將會面臨怎樣的挑戰?又意味著怎樣的投資機遇?在4月11日舉行的“氣候經濟與未來投資趨勢”暨比爾·蓋茨新書分享會上,多位專家給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議。
據中信證券首席
政策分析師楊帆的測算,2030年中國碳達峰時,二氧化
碳排放量是120億噸左右,與現在大概有不到20%的增長。這意味著在10年之內,能源的結構包括工業生產、消費等都將做出快速的變化。
更具體來看,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李政指出,從能源的來源、中間轉化技術,到終端使用的模式、技術都要發生根本性的轉變。“一言以蔽之,以當前化石能源為主的系統要轉變為以非化石能源為主的系統。(非化石能源和化石能源)目前的比例大約是15:85,2050年左右有可能要倒過來,變成以非化石能源為絕對主體。”李政認為,巨大的變化下隱藏著巨大的投資和產業機遇。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亦在會上表示,氣候
問題的根本解決方式應依靠下一次財富創造方式的變革,創造財富的源泉不再是地球的資源,而是人們的創造性思維。“中國實現碳排放目標,一方面有賴于推廣和利用新能源的技術,另一方面也有賴于產業結構的升級。”
但不可否認的是,實現碳中和的目標是建立在大量投資的基礎上。因此,中美綠色基金董事長徐林認為,政府部門需要建立一套比較系統和完整的激勵機制,以推動碳
減排、碳中和的目標實現,其中包括碳減能、
碳交易的機制,生態修復的激勵機制,用能權的配置和交易機制等。
會后,李政接受了時代周報記者的專訪。面對今年以來資本
市場上最火的“碳中和”概念,李政明顯感覺到金融界正在行動起來。而作為會上唯一擁有與氣候相關專業學科背景的專家,李政既從專業維度做出補充,又為實現“碳中和“的路徑提供了全貌。
打破以化石能源為主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