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億級碳市場有待開拓
“‘30·60’目標將倒逼全社會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掀起一場綠色革命。”作為唯一以
節能環保為主業的中央企業負責人,中國節能環保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宋鑫向《中國報道》記者指出,“在能源供給與能源節約進一步協同整合的背景下,綜合能源服務成為必然的發展趨勢,萬億級
市場有待開拓。”宋鑫認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市場機會逐步顯現,傳統清潔能源領域將迎來最好的發展時期,新興節能服務領域正在加速向數字化、電氣化和清潔化方向轉型,綜合能源將成為必然的發展趨勢。
作為高純晶硅、高效太陽能電池片兩大全球新能源產業龍頭的領軍人,在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看來,蓬勃發展的中國可再生能源產業是中國宣布碳達峰、
碳中和“時間表”的強大底氣。劉漢元認為,優化可再生能源發展路線圖,加快發展以光伏、風能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 牢牢把握能源供給主動權,是加速我國碳中和進程的有效途徑之一。
“當前,光伏發電已在全球許多國家和地區成為最經濟的發電方式,具備了大規模應用、逐步替代化石能源的條件,成為了全球發展可再生能源的第一主角。”劉漢元表示,“中國已形成了每年100GW左右的光伏系統產能,產品每年發出的
電力,相當于五千萬噸石油的當量,如果通過10到20年時間,實現我國能源增量的70%以上、存量的50%以上的可再生清潔化替代,在加快碳中和進程的同時,將國家能源供給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一勞永逸解決石油進口可能被‘卡脖子’的
問題,徹底實現我國能源的安全保障和獨立供應,節省大量外匯支出,為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國家戰略安全保駕護航。”
作為安全、經濟、高效的清潔能源,核能是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能源選擇,也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選項。“碳達峰、碳中和對核能來說是一個重大利好,但不能簡單地劃等號。”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黨組副書記、總經理顧軍對《中國報道》記者表示,“我們不僅要研究提高核電本身的安全性,還要與整個能源結構整體配套相適應,進一步發揮核能在改善能源結構方面的作用,不僅支撐國民經濟社會的發展,也要為生態環境建設作出核工業應有的貢獻。”
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指引下,我國光伏、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全面替代化石能源的趨勢已日益明顯。電力系統同步提升實時平衡與調峰能力,以保障可再生能源的有效消納已成為越來越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應將儲能產業納入國家“十四五”能源發展規劃。”擁有兩家新能源上市公司的天能集團董事長、
浙江長興縣煤山鎮新川村黨總支書記的張天任認為,大力發展智慧型儲能設備,形成發、儲、用一體化的清潔供電系統,不僅可以幫助可再生能源平滑出力,保障電力系統穩定安全運行,也能“削峰填谷”,補充用電缺口,改善電力質量。
全球最大光伏組件制造商之一的晶科能源CEO陳康平對《中國報道》記者表示,他認為建筑領域節能減碳是中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關鍵之一。目前建筑
碳排放量占總碳排放量的1/3以上,且每年新增建筑面積約20億平方米。光伏建筑一體化(BIPV)通過將光伏發電與建筑
建材結合,為打造綠色建筑的最佳解決方案。陳康平表示,應推動光伏建筑一體化的規范化、標準化發展。加快編制標準體系,覆蓋設計、建設、驗收全流程;搭建產業對接平臺,促進光伏和建筑深度融合;適時啟動光伏建筑一體化推廣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