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能源署(IEA)最新發布的旗艦報告《可持續復蘇追蹤》監測了各國政府為應對新冠疫情推出的刺激性財政舉措,并估算了這些舉措對清潔能源投資和全球二氧化
碳排放所產生的影響。
國際能源署最新研究表明,疫情以來,各國政府為了穩定和重建本國經濟,紛紛推出了力度空前的財政刺激措施,然而其中僅有約2%的開支用于清潔能源(包括能效,下同)領域。
這些經濟復蘇計劃在全球范圍內所撬動的公共和社會投資總和,遠低于實現國際氣候目標所需。這一現象在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中尤為突出,許多經濟體也因此面臨著嚴峻的融資挑戰。
按照各國政府目前的經濟復蘇方案進行推算,全球二氧化碳(CO2)排放量預計將在2023年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并在未來幾年持續增長。這將使全球距離國際能源署《全球凈零排放路線圖》中提出的“2050年凈零排放道路”越來越遠。
上述發現均來自國際能源署于7月發布的旗艦報告《可持續復蘇追蹤》。報告旨在幫助
政策制定者評估現有的經濟復蘇計劃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推進氣候
問題的解決。報告附帶的“可持續復蘇追蹤系統”作為一項新的線上工具,為7月22-23日在那不勒斯舉行的、由意大利擔任主席國的G20環境、氣候和能源部長級會議提供了支持。
“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各國政府一度提及‘重建更美好、更清潔未來’的重要性,但許多國家并未付諸實踐。盡管(全球范圍內,各國)雄心勃勃的氣候承諾更多了,但用于清潔能源領域的財政支持僅占政府經濟刺激支出總額的一小部分,”IEA執行主任法提赫·比羅爾 (Fatih Birol) 表示。
新冠疫情以來,各國政府提供了相關財政支持共計16萬億美元,其中大部分用于為家庭和企業提供緊急財政援助,僅2%即約3800億美元的撥款專門用于清潔能源轉型。在全球各國用于推動本國清潔能源轉型的政府開支總額中,中國占比高達16%,在特高壓電網、低碳
交通、
節能建筑等領域投入超過600億美元。
疫情初期,國際能源署發布了《可持續復蘇計劃》,建議在全球范圍內投資1萬億美元用于能夠對經濟復蘇起重要推動作用的清潔能源舉措。如果這項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合作的計劃能夠得到實施,這筆投資預計將促進全球經濟增長,創造數百萬個就業機會,并有助于實現《巴黎協定》中的目標。
根據“可持續復蘇追蹤系統”的監測結果,國際能源署 《可持續復蘇計劃》中強調的所有關鍵部門都沒有得到政策制定者的足夠重視。按照各國政府現有的規劃,到2023年,全球用于清潔能源領域的公共和社會總支出預計將增加到約3500億美元/年——僅達到《可持續復蘇計劃》建議金額的35%。
該追蹤系統還顯示出清潔能源投資存在明顯的地域差異。全球清潔能源投資中,大部分來自發達經濟體,該地區清潔能源投資水平達到了《可持續復蘇計劃》建議水平的60%。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大多在財政調整上的回旋空間有限,迄今僅達到了建議投資水平的20%左右。
“全球現有的清潔能源投資水平不僅不能讓世界走上本世紀中葉實現凈零碳排放的道路,甚至都不足以阻止全球碳排放飆升至歷史新高。許多國家,尤其是那些(能源)需求大的國家,也正在錯失合理規劃清潔能源投資所能帶來的收益,例如更強勁的經濟增長、新的就業機會和未來能源產業的發展,”比羅爾博士說道。
“各國政府需要迅速加強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以兌現他們2015年在巴黎做出的承諾——包括發達經濟體(承諾)為發展中國家提供的至關重要的融資,”比羅爾博士補充道。“不僅如此,各國還必須走得更遠,在全球經濟復蘇之后繼續將清潔能源投資和應用推向更高的高度,讓世界走上2050年實現凈零碳排放的道路——這條道路雖然漫長,但如果全球即刻采取行動,并非不可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