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
碳排放權交易
市場再過8天就滿6個月了,在這短短100多天的時間里,交易總額已突破20億,有交易就有,這20億里面主要受益方式誰?又是如何才能?這里,我們就來盤點盤點。
在說重點之前,我相信很多網友對碳排放交易市場都或多或少心存一些疑問,碳排放的是什么東西?如何獲得?
碳交易市場全稱叫碳
排放權交易市場,碳排放權顧名思義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權利,在交易市場叫配額,也就是控排企業的基礎排放量,各試點省市以及全國市場配額是由試點省市發改委及國家發改委核發的,配額發放又分為免費發放以及有償競價,大多數是以免費發放的形式發放配額,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所交易的就是免費發放的配額,說到這,很多網友就有疑問,既然免費的東西可以交易變現那誰來買?
配額雖然是免費發放的,但是到年底是要履約完的,履約的量是根據指定三方
核查機構,核算出的年排放量進行履約的,如A公司今年排放了150萬噸二氧化碳,而發放的配額只有100萬噸,那么剩余的50萬噸,企業就需要去交易市場購買,完成履約量,否則,將面臨行政處罰以及來年多倍未履約數量的扣除(具體根據各試點碳排放履約管理規則),反之,則可將剩余配額在市場出售,獲取盈利。當然,交易市場也不只有配額,還有2017年以前的自愿
減排項目
ccer,但CCER只能作為配額沖抵5%-10%,并不能完全替代配額履約。
上面我們說到,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主要交易配額與CCER,20億的交易額只是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的配額交易金額,CCER交易額并沒有算在內,根據市場了解情況分析,CCER交易總額不會低于5億,雖然只有5%-10%的作用,但市場價格幾乎齊平配額,每日交易量也并不比配額少,所以,整個碳交易市場這100多天的時間,交易總額早就突破25億元。
到底是誰在受益?
第一、配額賣家,這個毋庸置疑,不管你是試點配額還是全國配額,因為是免費發放的,就相當于政府補償,拿免費的東西換資金,沒有什么事比這個更香了。
第二、交易所,所有交易都是需要手續費的,無論是掛牌交易還是協議交易,交易所都需要手續費,9個交易市場手續費都不低于千分之六,20個億的交易額,光手續費就得1200萬,何況,部分交易所手續費遠不止千分之六。
第三、CCER項目主,2017年以前項目開發成本相對較低,特別是水電、生物質發電、光伏、風電等項目,當年CCER開發費用基本低于5元/噸,按照目前市場成交價40元/噸,差價賺取至少35元/噸。
第四、撮合中介,有市場就一定有中介服務,特別是市場剛啟動階段,很多企業無論買家、賣家都不明確對方的需求,除了全國交易市場,其余交易市場掛單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CCER項目95%以上都是協議成交,無自主掛單,所以,中介就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居間服務費雖然不多但也架不住量大所帶來的收益。
以上就是碳交易的收益方,那么,如何才能成為這其中的一方?首先,配額企業這個就基本可以忽略了,你有很大可能成為買方,而且需要有一定條件的企業才有可能,交易所?那就更別想了,這是國家的,剩下的就只有CCER項目主以及中介了,CCER項目主是需要前期投資的,要么有資金、要么有資產、要么有資源,三樣能占一樣,都有機會成為項目主,最后就是中介了,這個我相信很多網友比我都熟悉,無非就是買賣雙方的溝通橋梁,無資產無資金,輕松入局,當然基礎知識還是要有的,所以各位有想法的,可以多多了解,
碳市場并沒有那么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