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完成工業化進程,就很難繼續保持較高的TFP(total-factor productivity ,即全要素生產率),這是我們現在面臨的一個真實狀況。”在2月26日由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主辦、華軟科技發展基金會及華軟集團承辦的
碳中和系列學術
論壇上,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金融學教授劉俏表示,要保持中國經濟健康穩定發展、應對TFP下降,就必需尋找經濟增長的新動能,拉動TFP增速最需要的是數量巨大的投融資,而“再工業化”、“新基建”、“碳中和”等投資熱點行業領域,都可能成為TFP增速的來源。
劉俏進一步解釋,經濟增長動能和增長模式變革的時代已經來臨,在新舊動能轉換期間特別需要投資。以碳中和領域為例,根據2016年正式實施的《巴黎協定》
減排任務測算,2021年至2050年,全球用于
碳減排的總投資規模至少須約達131萬億美元,已經提出“3060”目標的中國,在實現“碳中和”過程中需要的投資規模或將達到255萬億元人民幣。
不過,劉俏指出,目前對碳中和認知仍存在五個誤區。
誤區一:不少人認為碳中和是技術
問題。實際上,碳中和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也是經濟學進和管理學問題。“3060”的雙碳目標,其中“30”是指到2030年碳的凈排放量上限是108億噸,這個數字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從108億噸
碳排放降到零碳,也就是現實碳中和只有30年的時間。美國從61億噸降到零碳預計用43年(2007年達峰、目標2050年碳中和),歐盟從45億噸到零碳,需要60年。中國仍然需要在經濟高質量發展與實現碳中和之間尋找平衡,換句話說,中國要完成這個使命,所經歷的變革,不管是技術變革還是經濟社會變革肯定是劇烈的,中國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碳減排斜率將是最陡峭的。
碳
排放權是稀缺資源,如何在不同行業和地區進行有效配置?要采用什么樣的路徑,制定什么樣的技術和產業
政策?所以,減碳所遇到的巨大挑戰,不僅要從技術上尋求突破,也要綜合考慮行業和地域的差異。
誤區二:碳中和主要涉及高碳排放行業。2017年,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分行業占比從高到低依次為:
電力(火電為主,44%)、
鋼鐵(18%)、
建材(13%)、
交通運輸(8%)、
化工(3%)、
石化(2%)、
有色(1%)以及
造紙(0.3%)。
不少人認為,以二氧化碳排放最大的八個行業作為出發點,比如電力占中國二氧化碳排放44%,把這44%降低了,碳減排目標就大大接近終點。但是,各個行業通過投入產出關系互為上下游,某一個行業的政策或者技術變革會在生產網絡內層次傳遞、疊加,產生“乘數效應”。現在中國有1.45億個微觀經濟單元,構成了非常復雜的生產網絡,減碳不能把某一個行業看成孤島。碳節點行業能夠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他們與傳統的重碳排放行業并不完全重疊。
誤區三:碳中和主要涉及生產型企業,與消費主導型行業關系不大。大量研究表明,家庭消費占到整個二氧化碳排放的65%以上,出行、住宅能源使用和食品構成了家庭二氧化碳排放的關鍵來源。所以在中國要實現碳中和目標,必須從生產端和需求端同時著手,這意味著未來這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可能會發生根本變化。
誤區四:碳中和是經濟社會發展新的約束條件。一部分學者認為,中國經濟要發展,不使用化石能源就必須成為一個約束條件。其實在這個愿景下,圍繞著碳排放可能會出現一個技術范式的徹底變革,或者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革,用經濟學語言講就是生產函數發生變化,改變經濟的運行的方式,消費者效用函數也會發生變化。
因此,不能將碳僅僅看成是約束條件,而應是看作推動社會和推動文明形態更替的根本力量。這不僅是經濟革命,也是經濟學革命。
誤區五:通過全國性的碳排放配額交易體系形成統一談價格。統一碳價并沒有考慮到區域發展不平衡,現在通過多余配額在
碳交易體系交易形成的碳價格面臨著波動大、流動性不足的問題;另外,碳排放權免費發放本身也可能扭曲碳價的定價邏輯。一價定律(law of one price)在碳交易
市場不一定全部都成立,我們需要更好的碳價格形成機制。
碳中和之下的中國經濟模式轉型到底需要一條怎樣的路徑?劉俏表示,“碳中和”是一場系統性變革,研究中國未來碳中和實施路徑、行動方案,需要考慮三個關鍵問題。
第一,找出碳節點行業。按照二氧化碳或者溫室氣體在整個國民經濟上下游流動過程中呈現出的網絡,用生產網絡理論找到節點行業,所謂的節點行業是在生產網絡里面處于關鍵位置的行業,因為這些行業一旦出現技術的變革,不管是減排或者說利用以及封存等技術變革,都會帶來倍數效應,對上下游有外部的效益,這是碳中和行動方案需要關注的。基于40多個行業做了初步的分析表明,排名在前的節點行業和所謂的八大重碳行業之間并不存在必然的關系,八大行業很可能是節點行業,但并不是所有的節點行業都是八大行業。
第二,通過改變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可以顯著提升減排效果。諾貝爾經濟學獲得者理查德·H·泰勒(Richard H.Thaler)在《助推》一書中通過很多例子來證實,通過改變人的行為方式達到預期效果。中國實現碳中和也應該通過改變生活方式和建言公共政策來改變人的行為,最終實現碳中目標。
第三,建立有效的碳價發現機制是關鍵。要找到碳價格形成機制,碳排放權分配與交易、碳價格與資本市場、建設碳資產證券化市場這目前正在研究的一個“三角分析框架”。碳資產證券化(ABS或REITs)也是一個重要路徑,一個設想是通過資產證券化的方式,將更多的碳資產證券化之后,可以在二級市場交易,形成市場價格,再通過市場價格本身倒推出碳排放權定價。目前有很多碳資產作為底層資產REITs正在申報之中,今年很可能會突破。這不僅會給碳價格,也會給未來的碳稅政策、相關的財政轉移支付和
碳金融衍生品提供實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