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碳達峰
碳中和成為國家戰略、國家明確“30·60”雙碳目標和行動方案的背景下,我們的行動將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巨大影響,低碳/脫碳行動不僅導致戰略性行業產業鏈的重構,沖擊現存的經濟體系,綠色低碳、綠色生活成為未來社會生活的主旋律。
到2025年,產業結構、能源結構、
運輸結構明顯優化,綠色產業比重顯著提升,基礎設施綠色化水平不斷提高,清潔生產水平持續提高,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
碳排放強度明顯降低,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更加完善,法律
法規政策體系更加有效,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生產體系、流通體系、消費體系初步形成。
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提升生態系統
碳匯能力等五個方面主要目標。
面對碳達峰碳中和成為國家戰略、國家明確“30·60”雙碳目標和行動方案的背景下,我們的行動將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巨大影響,低碳/脫碳行動不僅導致戰略性行業產業鏈的重構,沖擊現存的經濟體系,綠色低碳、綠色生活成為未來社會生活的主旋律。
解讀1: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
1.優化能源結構,控制和減少煤炭等化石能源
2030年要建成風電和太陽能光伏發電裝機要達到12億千瓦,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新型
電力系統,推進工業電動
交通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安全高效發展核電,因地制宜發展水電,大力發展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海洋能、地熱能,發展綠色氫能。
2.推動產業和工業優化升級
遏制高能耗、高排放行業盲目發展,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新能源、
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努力構建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綠色制造體系。
3.推進節能低碳建筑和低碳設施
加快發展超低能耗、凈零能耗、低碳建筑,鼓勵發展裝配式建筑和綠色
建材,在基礎設施建設運行管理的各個環節,落實綠色低碳理念,建設低碳智慧型城市和綠色鄉村。
4.構建綠色低碳交通運輸體系
優化運輸結構,推動公共交通優先發展,發展電動氫燃料電池等清潔零排放汽車。要建設加氫站、換電站、充電站。
5.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循環經濟是經濟社會發展與污染排放脫鉤,減緩氣候變化的治本政策,加強相關領域的立法,堅持生產責任延伸制度,推動靜脈產業、動脈產業的發展,鼓勵推廣再制造,建立完善讓所有參與方都能夠受益的方式。
6.推動綠色低碳技術創新
研究發展可再生能源,發展智能電網、儲能、綠色氫能、電動和氫燃料汽車,實現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發展資源循環利用鏈接技術,具有推廣前景的低碳、零碳和負碳技術。
7.發展綠色金融
以擴大資金支持和投資,建立完善綠色金融體系,支持金融機構發行綠色債券、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建設。
解讀二、實現“雙碳”目標,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是引領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項多維、立體、系統的工程,涉及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意見》堅持系統觀念,提出了10個方面31項重點任務。具體如何落實?《意見》明確,首先要以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引領,強化綠色低碳發展規劃引領,優化綠色低碳發展區域布局,加快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這意味著要將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要求全面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中長期規劃。
強化國家發展規劃、空間國土規劃、專項規劃、區域規劃和地方各級規劃的支撐保障。第二個可能要加強各級各類規劃銜接協調,確保各地區、各領域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的主要目標、發展方向、重大政策、重大工程等協調一致。
加快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要大力推動節能
減排,全面推進清潔生產;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加強資源綜合利用;還要擴大綠色低碳產品和服務有效供給,加快發展綠色產業。而全面推動生活方式綠色化,要從消費、教育等領域入手。
要擴大綠色低碳產品的消費,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還有包括開展綠色低碳社會行動示范創建,開創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出行等行動,凝聚全社會共識,加快形成全民參與的良好格局,把綠色低碳發展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等。
解讀三、實現“雙碳”目標,科技創新是核心驅動力
要靠技術創新解決大容量、低成本的儲能技術促進能源結構調整,要靠原始創新推動產業結構從中低端向中高端調整,這兩個調整對于碳達峰碳中和至關重要,其關鍵也都是創新能力的提升。
在碳達峰碳中和領域,需要突破的重大綠色科技
問題有很多。比如,在能源供應方面,必須加快“零碳能源”供給能力,既要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水平,也要發展氫能等零碳非電能源和儲能技術。
在能源使用方面,需要大力發展節能技術,開發終端用能電氣化和零碳燃料替代,逐步降低化石燃料消耗量;在系統減排方面,需要大力發展信息化智能化能源管理、能量系統優化、資源循環型技術等。此外,還有超高效光伏技術、可控核聚變等新型核能技術、電力多元轉化技術、人工光合作用技術等顛覆性技術。
解讀四、未來的生活帶來的重大的影響
一是將改變我國未來的能源結構。目前我國的能源獲得方式依然是以化石燃料的燃燒為主。“雙碳目標”將推動我國工業制造業尤其是初級制造業向綠色低碳轉型升級,并將大大增加新能源相關技術的研發投資,通過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以更低的能源消耗和更清潔的能源,支撐我國的可持續、高質量的發展。對于
鋼鐵、
石化、建材、
水泥、
有色金屬等高能耗、高排放產業,產能擴張力度將受到較為嚴格的碳排放限制,產能退出和壓減速度加快。而且,產業內技術、設施更為先進的龍頭企業有望進一步占據競爭優勢,兼并重組整合趨勢加強。按照這個趨勢,未來我國的能源結構中新能源的占比將大大提升,甚至有望變成以新能源為主。
二是將改變我國未來的生活方式。雖然我國人民目前機動車出行仍以燃料車為主,但隨著新能源汽車的迅猛發展及“雙碳目標”的支持,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就能解決
碳減排對經濟運行帶來的某些壓力和挑戰,從而實現新能源汽車在中國的全覆蓋。而隨著新能源汽車的全覆蓋,相應的配套設施也將隨之覆蓋,像充電樁、新能源電池及電池板、新能源的儲電設備和充換電站這些,以及生活中很多的其他的以化石燃料的燃燒為主的生產生活方式,由此我們的生活面貌將煥然一新。
在以產業結構調整、行業節能和非化石能源發展為主要減排手段的情況下,相關企業生產成本增加可能帶來商品價格的上漲,這將給不同地區、不同人群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對于高碳企業來說則將面臨前所未有的的發展壓力,甚至有倒閉的風險。面對上述壓力和挑戰,接下來通過加強低碳清潔能源技術創新,加快能源體制機制改革,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努力實現低碳能源的規模化,同時降低低碳能源使用成本,緩解商品價格上漲壓力,加大對高碳產業富集、經濟欠發達地區政策支持力度,保證未來經濟能持續且健康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