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綠色低碳和可持續發展成為國際共識,如何將
碳中和帶來的挑戰化為機遇,并在該領域率先示范?在4月20日舉行的博鰲亞洲
論壇2022年年會分論壇“實現碳中和:政府在行動”及分論壇“能源融合發展,共建綠色世界”上,與會嘉賓就碳達峰、碳中和議題展開討論。
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中方首席代表,中國金融學會會長周小川認為,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過程中,要尋找一個最優路徑并且每個時點都有一個最優激勵機制,以此解決眼下
問題,也引導企業和所有投資者合理投資,按計劃的路線圖實現目標。
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李保東表示,能源領域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關鍵領域和主戰場,推動能源革命、加快綠色低碳科技革命,需要推動多種能源協同互補,加快能源與建筑
交通、工業等行業融合發展。
尋求實現碳中和最優激勵機制
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挑戰,目前已有超過130個國家或地區提出了碳中和目標。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
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馬駿認為,時間表是第一步,第二步是路線圖具體指示今后要做什么,第三步是要有具體的執行力來落實路線圖。
路線圖和執行力是否到位,成為本次論壇年會要討論的主題,尤其是政府應該做什么。
周小川表示,實現碳中和最優激勵機制,在于國家制定的任務目標能否合理分解到每個地方、部門、行業。各地方、各行業可以自行制定一些任務來契合國家目標,也可以設置一些機制來分解任務。
周小川認為,我國已初步形成了全國統一碳
市場,接下來需要優化
碳市場激勵機制,優化機制的方向應該從現貨走向遠期市場,激勵機制在中長期的目標主要是引導投資,通過引導資金投入找到新技術、設備、工藝。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副總裁李波認為,要實現既定的減碳目標,最好的辦法是碳定價,
碳交易只是碳定價的一種方法,另外一種辦法是碳稅,各國可以根據自身情況來選擇。
不過,各國單方面大幅度提高碳價的積極性不高,主要是擔心會影響到自身產業競爭力,以及其他國家
政策的不確定性。李波建議,能否在少數主要排放國之間達成國際碳價的下線協議,這個下線取決于各國發展水平,以及各國的支持力度、實施減碳政策的空間。
企業正在積極行動
作為企業代表,伊利集團執行總裁張劍秋表示,只有踐行綠色理念、強化綠色管理、推進綠色行動,才能更好地應對碳中和帶來的挑戰。
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認為,推動提高太陽能的占比、構建未來全新的零碳能源體系,需要持續進行科技創新提高太陽能轉換效率,進而降低成本;大力發展儲能系統,構建一個穩定的能源使用系統;大力發展特高壓和傳輸技術能力。
高紀凡預計,2050年有50%的
電力能源來自太陽能,因為在未來能源使用占比中,太陽能相比風能、水能更加豐富。作為一家光伏智慧能源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天合光能預計今年一季度實現歸母凈利潤5億至6億元,同比增加117.19%至160.63%。
“現在談論碳中和的內容較多,但是實現碳中和的簡單有效措施還太少。”遠大科技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張躍認為,現在各類新能源的投資力度很大,但是對
節能技術的關注度不高,其實應該先做好節能減碳工作。
而建筑能耗占全球能耗的比例較大,也是最容易實現減碳的領域。張躍介紹,制作混凝土會造成大量的
碳排放和污染,將來拆除以后又會產生大量廢棄的混凝土,所以要讓建筑能夠使用幾百年,還要讓建筑材料可以循環利用。
加快能源自身與各領域融合發展
國家能源局總工程師向海平認為,能源活動是碳排放的主要方面,能源行業的綠色低碳轉型非常重要。能源行業的供給側要積極支持交通、建筑以及工業用能領域向低碳轉型,讓供給側和消費側雙向發力才能完成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不過,堅定不移地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一定要在確保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向海平表示,傳統能源的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礎上,特別講究傳統能源和新能源優化組合的融合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新能源電力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劉吉臻介紹,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的能源發展路徑,主要是化石能源清潔化、清潔能源規?;?、多種能源綜合化,新舊能源此消彼長逐步使新能源取代化石能源的主體地位,進而實現零碳目標。
劉吉臻認為,從技術層面來講,融合發展體現在多能互補,供需互動,充分發揮現代信息化技術,使得能源流、信息流、價值流多流融合。以多能互補為例,發揮傳統能源和新能源的稟賦,使各種能源融合為能夠支撐人類生活、生產發展的穩定、可靠、安全能源。
向海平表示,能源行業內部要提高能源轉化效率,減少碳排放,也要跟生態治理協同發展。同時,加大投融資支持力度,通過政策措施引導投資者向低碳、減碳能源項目以及為這些提供保障支撐的能源項目傾斜,引導金融機構向低碳、減碳項目以及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能源項目提供更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