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八大沙漠之一,位于
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的烏蘭布和沙漠治理顯得尤為重要。這片總面積1.2萬平方公里的沙漠地處賀蘭山—狼山生態屏障之間,是西沙東移的主要通道。有效治理烏蘭布和沙漠,不僅能夠顯著改善當地生態環境,還可以在更廣泛的區域內增強生態屏障功能,為黃河流域及華北平原的生態安全保駕護航。烏蘭布和沙漠位于黃河流域,其沙害
問題長期以來影響惡劣,尤其是東南部地區的沙丘不斷侵襲黃河,且與毛烏素沙漠、庫布其沙漠接壤,形成了沙塵暴的高發區域。包蘭鐵路、京藏高速、110國道等國家重要基礎設施的安全運行,也經常受到沙害的威脅,成為我國北方生態環境建設中的突出
難題。因此,面對這一困境,既要找到烏蘭布和沙漠治理目前面臨的難點,還要補齊缺口,給沙漠“鎖邊”,以確保區域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促進社會經濟的穩定與發展。
烏蘭布和沙漠生態治理的難點。生態與經濟的協調發展,是推動烏蘭布和沙漠治理持續進步的基本條件。從自然層面來看,曾經荒涼死寂的不毛之地,正在開展菌草種植、沙漠土壤化改造、葡萄產業等生態實踐。然而,從經濟層面來看,烏蘭布和沙漠治理高度依賴
政策與財政支持,在一定程度上面臨社會資金短缺、技術支撐不足等問題,阻礙長效治理機制的形成,進而制約整體生態治理效能。
沙產業投入大、周期長、融資難,難以形成高效的引導機制和長效的管理模式。沙產業項目既需要在植被修復、生態種植等方面的短期高額投入,又需要“沙漠土壤化”技術研發與維護的持續性投入。具體呈現出資金需求大、見效周期長的特點,阻礙了社會資本對沙漠化產業的投入。
沙產業面臨科技支撐不足的制約。傳統種植養殖業仍占據沙區產業的主導地位,且大多為高耗水產業,導致土地和環境的破壞較為嚴重。同時,滴灌、太陽能、設施種植等先進技術在沙區的應用仍然較少。雖然烏蘭布和沙漠的光照、風能資源豐富,具備發展光伏發電與光土一體化生態農業的條件,但沙區依舊面臨基礎性研究不足的問題,導致相關高新技術和產品轉化進展緩慢,資源利用效率低,產業化進程遲緩。
生態治理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協同效應與成果共享機制不夠充分、不夠完善。烏蘭布和沙漠的生態修復,不僅僅是黃河流域生態屏障建設的任務之一,更是區域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現階段,沙漠治理與周邊社會經濟體系的互動不足,治理成果的共享性不強,區域群眾的參與度和獲得感較低。由于沙區居民多從事傳統農牧業,受到生態環境脆弱、資源匱乏的制約,沙區產業轉型升級和農牧民的增收渠道相對有限,生態治理項目中還未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協同機制和補償機制,使得沙區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尚未真正實現。
推進烏蘭布和沙漠區域生態環境“鎖邊”治理。傳統的沙漠治理手段側重于通過植被恢復、灌溉和水土保持等方法逐步修復沙漠生態。顯然,這難以突破資金短缺、技術單一、生態與經濟脫節等瓶頸。與之相比,“鎖邊”治理則既能在沙漠與農田、居民區之間建立起一道綠色屏障,又能充分利用沙漠地區的自然資源優勢,實現生態與經濟的協同發展。作為黃河“幾字彎”攻堅戰、沙漠荒漠化治理的主戰場,烏蘭布和沙漠一方面具有豐富的淺層地下水資源,可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另一方面還擁有光照和風能的豐富資源,為光伏發電與生態農業一體化發展創造了優越條件。因此,為了更好地推進烏蘭布和沙漠“鎖邊”治理,應在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鎖邊”治理需要穩定的資金支持、技術創新和政策支撐機制。“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的系統觀念背后,是“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智慧。在資金支持方面,充分利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關于財政支持“三北”工程建設的意見》的良好局面,通過設立“三北”工程補助資金,健全
市場化多元化投入機制等多方面措施,能夠引領社會資本投資,共同參與烏蘭布和沙漠治理建設。在技術創新方面,加大對沙區生態適宜品種和種植技術的研發投入,提升生態農業的產量與收益,為光伏發電與生態種植的深度融合提供技術支撐。在政策支撐方面,要進一步拓展農牧民經營林業補貼的范圍,切實保障農牧民和林業經營者的集體林合法權益,提升林業資源收益分配公平性。堅持“誰治理、誰受益”的原則,依法明確農牧民在防沙治沙過程中所營造林木的所有權,激發其參與生態治理的內生動力。同時,鼓勵企業與地方政府合作,共同探索生態修復與產業開發的融合路徑。這樣可以充分調動企業、農牧民參與沙漠生態治理的積極性,構建“政府引導、企業參與、農牧民受益、多方共治”的沙漠生態治理格局,推動“鎖邊”治理工作取得實效。
“鎖邊”治理需要科技賦能,構建智能化、精準化的沙漠生態治理體系。要充分運用數字技術和大數據監測手段,建立烏蘭布和沙漠“鎖邊”治理的智能管理平臺,實現對沙漠生態系統的動態監控和科學決策支持。通過無人機巡查獲取高分辨率地表圖像,結合遙感技術快速掃描大范圍區域,精準識別風沙路徑、土壤濕度和植被覆蓋等關鍵數據。運用物聯網感知技術,實時監測氣象條件、土壤含水量和風沙強度,確保生態的動態信息實時傳輸和更新。依托大數據分析進行智能預測,優化林帶布局和水資源調配,提升“鎖邊”治理的科學性和高效性。
“鎖邊”治理需要推進“光伏+治沙”模式,推動生態修復與可持續產業的融合發展。烏蘭布和沙漠地區風蝕強烈、降水稀少,單靠傳統植被恢復難以在短期內形成穩固的生態屏障。引入光伏發電設施,通過“板上發電、板下種植”的一體
化工程,光伏板能降低地表溫度、減少水分蒸發,有助于鎖住土壤水分,提升“鎖邊”林帶的穩定性。此外,光伏發電項目產生的經濟收益,可持續支持治沙工程,打破傳統治沙“投入大、產出少”的困境。此外,在沙漠邊緣地區,通過合理布局光伏設施和林帶,可以構建“光伏+鎖邊林帶”的復合生態體系。光伏板下方種植耐旱植被或牧草,不僅能固沙防風,還可開展生態農業,實現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如此,光伏發電與治沙工程相輔相成,既筑牢了生態屏障,又帶動了區域經濟發展,形成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產業的良性互動,取得“1+1>2”的綜合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