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美麗中國建設關鍵“拼圖”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今年將在全國范圍內加力推進,以科學指導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
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是以保障生態功能和改善環境質量為目標,實施分區域差異化精準管控的環境管理制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意見》要求,到2025年,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制度基本建立,全域覆蓋、精準科學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初步形成。
第一財經記者從多地生態環境部門了解到,進入2025年,強化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被多地列入工作重點。
福建省生態環境廳廳長許碧瑞6日表示,今年將在推動綠色低碳轉型上加倍努力,厚植高質量發展綠色底色。控總量,嚴格落實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減存量,探索城市、園區、企業減污降碳協同創新;優增量,推動培育綠色建筑等新增長點。
《
江西省關于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實施意見》近日印發。江西省生態環境廳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江西省已建立由省域、市域、生態環境管控單元等組成的1個省域總體管控要求、11個市域管控要求、全省1093個生態環境管控單元的生態環境準入清單體系,實現了“一單元一策略”管控。
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環境廳近日透露,“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公眾端”應用平臺正式上線,平臺從空間布局約束、污染物排放管控、風險管控防控、資源開發利用效率4個維度強化了生態環境準入清單監管,形成覆蓋全區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
生態環境部環評司有關負責人介紹,2017年,原環境保護部在連云港、濟南等4個城市試點開展以“三線一單”為核心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研究。2018年在長江經濟帶11省(市)和
青海省試點推開。2019年開始在全國推開,2021年完成省、市兩級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編制發布并正式實施。截至2021年底,全國31個省級和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及333個地級行政區全部發布了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
“各地在實施應用、調整更新、跟蹤評估及監督管理等方面不斷發現一些新的亟需明確的
問題,迫切需要加強指導。”生態環境部環評司上述負責人說。2024年7月,生態環境部印發《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管理暫行規定》,從
政策制定、環境準入、環境管理三個方面細化應用主體、應用方向和應用路徑。
但多位專家在調研中發現,目前各地在實施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過程中,仍存在不統一、不規范的問題,影響了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整體效能。
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提升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水平的重要舉措。攝影/章軻
在日前出版的《中國環境管理》上,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戰略規劃研究所研究員秦昌波表示,現有各項技術文件仍較為分散,且多為試行文件,同時部分技術環節、技術內容的技術規程和要點尚不健全,各地操作過程中存在不統一、不規范等問題。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副研究員汪自書表示,目前,我國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政策評估尚未形成統一的模式和技術規范,對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這一綜合性空間管控制度尚缺少系統的跟蹤評估研究,對這一領域的研究支撐尚顯不足,制約了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制度的實施應用。
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與國土空間規劃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兩項重要制度,兩者在目標上具有一致性,但在實踐中卻存在一定的銜接難度,如政策機制不健全、銜接路徑不明確、協同應用不足等。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助理研究員張瀚文介紹,在
法規政策層面,雖然目前相關法律法規、政策文件提出加強兩項制度銜接的要求,但并未明確主要銜接內容、銜接流程及相關管理部門相互銜接的職責。
張瀚文說,底圖數據是銜接工作最重要的基礎,在數據共享共用層面,受數據不公開、坐標系不統一、不同系統平臺接口不統一、平臺聯動運行困難、線下共享程序繁雜等諸多因素制約,目前僅部分地方實現了成果共享,不少地方尚未打通過程中互聯互通路徑,無法保證數據獲取的時效性,給銜接工作帶來巨大的困難。此外,從各地實踐來看,目前對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和國土空間規劃的銜接范圍和深度仍有所差異,具體工作路徑與模式還有待探索完善。
專家們建議,圍繞美麗中國建設的目標與任務深化研究,明確分區管控與相關管理制度的銜接關系,突出目標和問題導向。整合已有技術規范文件,針對各要素、各領域出臺相應的分項技術標準,建立健全技術標準體系。
專家們還建議,加強關鍵技術研發,將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環境風險防控納入分區管控技術體系,構建區域、流域、海域生態環境一體化分區管控技術集成方法。加快建立年度跟蹤和五年評估的技術框架與應用機制,規范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的評價流程、指標與管理程序,強化法律和政策支持。
同時,各地要在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和資源利用上線等方面做好相互銜接,生態環境準入清單要在充分銜接國土空間規劃用途管制要求的基礎上,聚焦國土空間環境質量管控。通過這些措施,確保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與國土空間規劃在實施過程中相互支撐,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