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空氣”能轉化成“鈔票”,會是怎樣一種圖景?
近日,全國首個農業
碳匯交易平臺在
福建廈門落地,現場發放了首批農業碳票,推動7755畝生態茶園、2年期共計3357噸農業碳匯作為全國首批農業碳匯交易項目簽約,助力碳達峰、
碳中和戰略與鄉村振興工作融合發展。廈門一食品集團購買了該筆碳匯,用它來抵消日常生產經營活動中所產生的部分
碳排放。
農業碳匯是指農業生產過程中,通過農業種植、植被恢復等措施,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減少溫室氣體在大氣中濃度的過程。農業碳票則是以憑證的形式,通過
第三方機構監測評估,對于權屬清晰的農作物出具報告,用來統計一定范圍內農業碳匯量的證明。
首批碳匯茶園項目讓農民在賣茶葉的同時“賣空氣”,為美麗鄉村建設開辟出致富新路。農業碳匯有效推動我國農業低碳生產,對實現農業碳中和有著重要意義,這種努力,將開啟我國農民賣“空氣”的新時代。
碳匯交易 開啟綠色增收新模式
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我國定下的目標。
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提到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日前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
市場的意見》中也曾提及要依托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建設全國統一的碳
排放權、用水權交易市場,實行統一規范的行業標準、交易監管機制。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就強調要推動農業農村綠色發展,推進農業碳匯價值實現、鄉村生態振興指導等方面工作。探索建立碳匯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研發應用減碳增匯型農業技術,挖掘農業
減排固碳潛力。生態環境部2021年2月1日施行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中提及年度碳排達到2.6萬噸二氧化碳的屬于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行業的企業,都要列入溫室氣體重點排放單位,納入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據悉,此次落地廈門的農業碳匯交易平臺,可提供農業碳匯開發、測算、交易、登記等一站式服務,促進農業生產轉化為
碳交易產品,開啟“以綠色憑證促進農村綠色交易,以綠色交易促進農民綠色增收”的新模式。
“過去我們大部分村民只知道賣茶葉,現在不僅把整個蓮花鎮的1.5萬畝茶園碳匯開發出來,還率先在軍營村、白交祠村發放全國首批農業碳票并成功完成首批農業茶園碳匯交易,讓我們知道在賣茶葉的同時還可以‘賣空氣’。”廈門市同安區政府相關負責人說。
廈門產權交易中心人士稱,此次農業茶園碳匯交易的成功,不僅為兩個村集體增加了財政收入,更為村民開辟一條“碳匯”致富新路。
碳匯農業發展大有可為
當碳匯成為一種交易資本,如何在農業生產過程中
節能減排進一步促進碳匯轉化呢?
福建省農業農村廳教授級高級農藝師蘇峰表示,農業碳匯交易的推進將促進農業生產者觀念上的轉變,引領綠色生態的生產種植理念和發展方向。這種綠色發展理念的灌輸過程將改變過去很多不良的、不規范的耕作方式,落實應用更為低耗的科技和種植模式。并且隨著農業碳匯交易的發展,將為綠色作物開拓出一條新興的創收渠道,增加農民收入,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成為直觀的現實。
按照此次首批農業碳票算,平均每畝每年生態茶園產生了約0.216噸的農業碳匯。據中國茶葉流通協會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茶園總面積為4896.09萬畝。如果這些茶園都能以此次農業碳匯交易儀式中的比例產生農業碳匯,那么每年將帶來約1059.7萬噸的農業碳匯。若根據5月6日全國
碳市場碳排放配額(CEA)掛牌協議交易開盤價58.00元/噸進行換算,意味著全國茶園每年將產生超過6億元的收入,也預示著碳匯茶園的發展大有可為。
碳匯農業的建設無疑是大勢所趨。以茶葉為例,茶樹生產過程中吸入二氧化碳放出氧氣,具有碳匯功能,碳匯茶園的打造則是通過固
碳減排的科學措施,加強放大茶葉生產中的碳匯功能。
農業碳匯交易平臺是什么?
沒有交易,就無法推動農業“碳票”變“鈔票”。“碳票”與普通商品既有共同點,又有不同點。從共同點來看,農業“碳票”的交易要符合一切市場交易的基本原則,如自愿、平等、公平、誠實信用。從不同點來看,農業“碳票”具有外部性,其交易主體、交易規則、交易環境與普通商品存在較大差異,故農業“碳票”交易除了需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之外,還需要政府部門的積極引導。
農業碳匯交易平臺正是基于農業碳匯的一般性和特殊性而建立的交易權益保障平臺,能夠通過提供農業碳匯開發、測算、交易、登記等一站式服務,推動農業“碳票”變“鈔票”。
建設農業碳匯交易平臺,推動農業“碳票”變“鈔票”有哪些關鍵環節?
利用農業碳匯交易平臺推動農業“碳票”變“鈔票”,一般需要著重關注農業碳匯項目申請、核算登記、頒發“碳票”和“碳票”交易等關鍵環節。
具體而言,碳匯申請是指申請人向相關主管部門申請參加農業碳匯項目,選擇準備參加的項目類型以及相應的備案
方法學,并建立碳匯監測計劃。
核算登記是指申請人通過具有核算資格的第三方主體對其所申請的農業碳匯項目開展碳匯量的核算并在相關部門進行登記。
頒發“碳票”是關鍵性環節,取得“碳票”就意味著申請人可以在市場上對其進行交易,而申請人在取得“碳票”前,也需要經過相關主管部門的嚴格審查,以保證申請項目的真實性、準確性。
“碳票”交易則是農業“碳票”變“鈔票”的最后環節,需要買賣雙方共同完成。
農民如何更深度地參與到農業碳匯交易中?
農民在參與農業碳匯交易過程中,既可以作為“投資者”,又可以作為“交易者”。作為“投資者”,農民可以通過在農業碳匯市場上買入和賣出“碳票”來參與交易,但目前該方式尚不成熟,還需更明確的
政策信號。作為“交易者”,農民可以出售個人的碳匯,但也往往存在認知不足、交易量小等缺點。
簡單來說,農民在種植茶園的同時,可以選擇參與農業碳匯項目后,按照項目要求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采取減排增匯措施,增加農業系統的碳匯量。這些碳匯量在經過第三方機構的核證后,就可以在農業碳匯交易平臺進行掛牌出售,從而獲得經濟收益。當然,在現實中,單個農民增加的碳匯量通常較少,加之交易費用
問題,碳匯交易往往需要村鎮集體、碳匯項目開發商之類的組織或機構將農民聯結起來。例如,2022年春,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完成了全省首個社會化碳匯造林項目,8.8萬噸碳匯在海峽股權交易中心成功交易后,共獲得了149.67萬元的收益,平均碳價約為17元/噸。
未來需要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例如,以村集體為單位參與碳匯交易,或通過租賃、托管或入股的方式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合作,共同參與碳匯交易。此外,也可以借助中介服務體系,通過中介機構對農民小規模的碳匯項目進行集中化的規范管理、監測、核查和
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