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中央高度重視碳達峰
碳中和工作。省第八次黨代會報告提出,要“爭當‘雙碳’工作優等生?!蔽覀円凑罩醒牒褪∥牟渴鸢才?,在自由貿易港建設中探索出一條符合
海南資源稟賦和產業特點的低碳發展道路。
做好“雙碳”工作是海南自貿港建設的必答題
做好“雙碳”工作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講話時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
政策和措施,二氧化
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薄吨泄仓醒雵鴦赵宏P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及多個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相繼出臺,對我國“雙碳”工作作出系統部署?!半p碳”是我們必須扛起的時代使命。
做好“雙碳”工作是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題中之義。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是中央賦予海南“三區一中心”重要戰略定位之一?!笆奈濉睍r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爭當“雙碳”工作優等生,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提高對外開放綠色低碳發展水平、推動“雙碳”制度集成創新方面為全國探索路徑、積累經驗,是海南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題中之義。
做好“雙碳”工作是海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和土地、資金、技術、人才、數據等生產要素一樣,碳排放日益成為影響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省第八次黨代會報告提出了經濟總量突破萬億元大關的目標,這給未來5年海南的能耗和碳排放提出了很高要求,需要我們充分發揮綠水青山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態系統
碳匯能力、形成綠色經濟發展新動能。
海南做好“雙碳”工作的獨特優勢
獨特的生態碳匯優勢。陸地生態系統和海洋生態系統吸收了約一半的人為碳排放量。海洋、森林和濕地作為其中最重要的三大生態系統,是重要的碳匯寶庫。海南管轄著200多萬平方公里的海域,森林覆蓋率和人均森林蓄積量在全國排名靠前,同時也是我國濕地“天然博物館”,濕地總面積達32萬公頃,紅樹林面積廣闊、資源豐富。全國一流的生態環境具有巨大的碳匯潛力。
獨特的清潔能源優勢。能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也是碳排放的最主要來源,其中僅
電力行業的碳排放占比就高達44%。能源行業的清潔化對做好“雙碳”工作意義重大。海南具有較為豐富的低碳、清潔能源資源。隨著以“深海一號”為代表的深水油氣勘探開發技術的成熟應用,南海萬億方大氣區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到2035年海南清潔能源島將基本建成,以天然氣和核電、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為主的能源結構,是海南推進“雙碳”工作的獨特能源優勢。
獨特的現代產業優勢?!半p碳”工作對產業結構調整提出迫切要求,也為產業轉型提供了重大機遇。近年來,海南堅決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道路,聚焦旅游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熱帶特色高效農業四大主導產業,培育發展南繁、深海、航天三個未來產業,綠色低碳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形成,使得海南“雙碳”工作具備了后發優勢。
探索具有海南特色的“雙碳”之路
“雙碳”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變革,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實現的,必須堅持全國一盤棋,在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下,結合海南經濟社會發展實際、資源環境稟賦和產業特點,因地制宜走出一條具有海南特色的“雙碳”之路,為全國“雙碳”目標的實現提供海南經驗。
盡早轉向碳排“雙控”是核心
問題。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創造條件盡早實現能耗‘雙控’向碳排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對此海南應爭取在全國率先試行。碳排放具有超時空的負外部性,必須要有碳排“雙控”這樣強有力的公共政策干預,避免
市場失靈;同時,轉向碳排“雙控”有利于發揮海南資源稟賦優勢,實現經濟發展和“雙碳”工作的有效平衡;此外,碳排“雙控”是海南“雙碳”政策體系中提綱挈領的關鍵性環節,起基礎性作用,應盡早著手研究,完善碳排“雙控”監測、核算、評估、指標設定等配套制度。
實現碳排放市場定價是必然要求?!半p碳”需要大量投資,研究表明我國“雙碳”所需投資達150萬億元至300萬億元。省第八次黨代會報告提出,“完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實現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更加多樣”。這就需要設計合理的
碳交易或者碳稅機制,完善碳價格的形成機制,要堅持政府和市場兩手發力、雙輪驅動,加快形成市場化的碳
減排激勵約束機制,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加大生態補償和技術進步投入力度。
扎實推進清潔能源島建設是重中之重。要以市場化方式確定天然氣勘探開發主體,加快萬億方大氣區建設。加快電力領域的清潔化改造,提高非電能源領域的電氣化率。統籌供需兩端和發電、消納、輸配等環節,加強電力市場頂層設計,合理布局基荷、調峰電源建設,科學設定不同能源形式占比。積極推進多功能小型化核能綜合利用、分布式光伏、海上風電、綜合能源補給站等重點項目建設。推進能源技術創新,推動能源數字化轉型,加快多能互補的智能電網建設,推動氫能、儲能、天然氣水合物開采等技術研發應用。
加強藍碳和綠碳研究是當務之急。當前,海南海洋、森林等生態系統的監測、核算、評估和補償機制還有待完善。要加強對藍色碳匯、綠色碳匯的碳匯功能機理和價值實現方法的研究,形成適合海南特定物種及生態系統的
方法學,形成系統的藍碳、綠碳核算理論、監測指標、評估方法等技術標準體系。特別要建好海南國際碳
排放權交易中心和海南國際藍碳研究中心,積極引入國際交易品種和資金等資源,參與國際碳排放交易和標準制定。
推動技術進步是關鍵一招。無論是傳統行業的轉型升級,還是打造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增長極,最終都要靠技術進步。要加大“雙碳”技術研發投入和保護力度。特別要加強對地熱資源利用、二氧化碳捕捉利用存儲技術(CCUS)等戰略性負碳、零碳、減碳技術的跟蹤和投入。
制度集成創新是根本出路。“雙碳”工作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要提高戰略思維能力,把系統觀念貫穿全過程。加強頂層設計,研究出臺海南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注重各個領域政策的協調,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把握好降碳的節奏和力度。特別要建立健全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大力發展綠色金融,為綠色低碳項目提供長期、低成本資金支持。要加強社會治理,推廣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引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踐行綠色發展理念。要加強黨對“雙碳”工作的領導,加強統籌協調,形成工作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