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力推碳稅落地,我國
石化行業(yè)和產品貿易將受到沖擊。
2026年1月1日起,歐盟將正式開征碳關稅,首先覆蓋鋁、
水泥、化肥、
鋼鐵、
電力五大行業(yè)。但在2023年1月至2025年12月31日三年的過渡期內,進口商僅需報告商品的直接、間接
碳排放信息,以及在國外支付的碳價,無需通過購買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證書向歐盟繳納費用。
作為世界上首個以碳關稅形式應對氣候變化的提案,CBAM將對全球貿易產生深遠影響。
歐盟征稅有理由有收益
碳稅以二氧化碳排放量為征收對象,主要針對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的行業(yè),如煤電、石化
化工、鋼鐵等。“與我國正在實施的碳
排放權交易機制一樣,二者均是重要的碳
減排工具。”能源戰(zhàn)略專家許海濤說。
碳關稅的話題由來已久。早在2007年,時任法國總統(tǒng)希拉克便提出歐盟應當針對那些沒有簽署《京都議定書》的國家進口產品征收碳關稅。2021年7月14日,歐盟委員會正式提出一攬子環(huán)保提案,確保2030年歐盟溫室氣體排放量較1990年至少降低55%,其中包括建立歐盟CBAM即碳關稅。
歐盟征收碳關稅的理由如下:一是阻止碳泄漏,二是創(chuàng)造公平的競爭環(huán)境。
歐盟認為,其為了人類生存發(fā)展大計,主動實施了碳稅制度,導致他們的企業(yè)成本負擔上升,促使這些企業(yè)將生產地轉移至碳稅負擔輕或沒有對碳排放征收費用的國家。但這樣一來,全球
碳減排便成了空談,無非是碳排放的地點發(fā)生了轉變。“因此,歐盟認為必須實施碳關稅政策阻止碳泄漏。”許海濤說。
在歐盟看來,碳稅制度等導致了企業(yè)成本的上升,拉動了產品價格的上漲,削弱了發(fā)達國家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使他們處于貿易劣勢。只有實施碳關稅,才能消除由于政策不同導致的不公平性。所以,歐盟委員會計劃對來自碳排放限制相對寬松的國家和地區(qū)的進口商品征收碳關稅。
根據法律文本,碳關稅收入將用于支持歐盟7500億歐元的恢復基金,以幫助歐盟成員國恢復經濟。英國《金融時報》援引歐盟將建立CBAM的法律文本報道,如果該機制在2030年前全面啟動和運行,預計每年可獲得90億歐元的碳關稅收入。
盡管歐盟內部言稱CBAM與世貿組織規(guī)則、國際氣候協(xié)定兼容,但其一經推出仍引發(fā)爭議不斷。一些歐盟貿易伙伴表示,CBAM應符合世界貿易組織的貿易規(guī)則,不應成為保護主義工具。
石化產品貿易面臨挑戰(zhàn)
首批在明年即將被征收碳稅的商品有鋼鐵、水泥和化肥。在歐盟認為最需要減碳的44個行業(yè)中,85%與材料、能源以及為工業(yè)生產過程提供原材料的行業(yè)相關。
“雖然首批沒有涉及煉油和化工行業(yè),但作為與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相關的行業(yè),未來煉油和化工行業(yè)的出口將會受到波及。”前瞻產業(yè)研究院研究員冷向欣說。
目前,我國對歐盟的石化產品出口約占我國石化產品出口總額的15%,主要產品類型包括化學品、橡膠制品、煉化設備、石油制品、涂料顏料、合成樹脂等。由于近年來我國積極優(yōu)化出口產品結構,同時歐盟針對化學品頒布的REACH
法規(guī)(歐盟對進入其
市場的所有化學品進行預防性管理的法規(guī))提高了產品準入門檻,歐盟已成為我國中端石化產品的重要市場。“例如橡膠制品和醇、酸、酚等通用有機化學品,對歐盟出口額分別占我國同類產品出口總額的35%和17%左右。”冷向欣說。
若參照歐盟行業(yè)先進技術標準,我國石化產品有可能被認定為未達到碳排放標準,要通過額外繳納碳關稅才能進入歐盟市場。
分析認為,對于目前我國出口較為依賴歐盟市場的橡膠制品、有機化學品等石化產品,存在出口成本增加、價格優(yōu)勢削減的風險,未來這些產品的歐盟市場份額可能大幅萎縮。研究表明,即使按30美元/噸征收碳稅,石油加工工業(yè)產品的出口降幅可達12.4%。而目前的情況是,歐盟的碳價持續(xù)高于60歐元/噸,在2021年12月更是站上了90歐元/噸的價位。
“我國石化企業(yè)若要想達到進口國家所要求的低碳標準,要么加大研發(fā)技術和人才等投入,要么購買國外的先進技術和設備,而這都意味生產成本的增加。”冷向欣說。
石化行業(yè)將直面挑戰(zhàn)
CBAM擬規(guī)定,對于無法被核實的申報排放數據(如數據缺失),將按照歐盟同行業(yè)排放水平最高的10%的企業(yè)來計算。顯然,這對其他國家的碳排放數據和核算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專家認為,這將促使我國
碳交易市場和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的不斷完善。與此同時,我國石化行業(yè)和企業(yè)要未雨綢繆,主動迎戰(zhàn)。
“如果我們不建設
碳市場,那么未來在和歐盟交涉時會缺乏抓手。碳市場為我們增加了談判籌碼。比如鋼鐵、
有色金屬等這些歐盟比較關注的行業(yè),應該加快把它們納入碳市場的進程。”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設計者張希良表示。在他看來,面對國內的綠色轉型以及國際市場“綠色壁壘”的挑戰(zhàn),低碳會成為越來越多買家的硬性要求。這恰好說明我國建設碳市場是應對CBAM的重要手段。
由于碳排放量核算方法不同,歷史排放數據存在缺失,目前國際機構數據庫對我國碳排放量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高估,而我國在國際碳交易和溫室氣體管理方面話語權較弱。“建議盡快建立與國際接軌的碳核算和監(jiān)測體系,實現多個行業(yè)的全面覆蓋,為獲取碳排放、溫室氣體排放準確數據奠定基礎;加快完善我國碳交易市場,不斷完善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加快行業(yè)轉型升級。”許海濤說。
在冷向欣看來,在不斷拓寬國際市場的同時,我國石化行業(yè)要積極培育國內市場,擴大內需,尋找新的增長點;充分挖掘國內市場需求,促進消費結構升級,激發(fā)更多的國內消費潛力,助力形成石化行業(yè)的國內國際雙循環(huán)。同時,以科技創(chuàng)新引領石化行業(yè)下游低碳產品向其他領域延伸,替代高能耗產品。
我國已逐漸減少初加工石化產品的出口量,但高端產品仍然不多,特別是高端化學品在國際貿易中仍存在明顯的貿易逆差。在全球縮減煉油業(yè)務并向化工轉型的大環(huán)境下,石化下游產業(yè)鏈的競爭將愈發(fā)激烈。“為避免產品同質化、低端化,建議企業(yè)瞄準高端市場定位,推動產業(yè)鏈向縱深發(fā)展,以高品質提升產品的競爭力,抵御碳關稅可能帶來的市場波動風險。”冷向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