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發展木竹結構建筑 助力建筑領域碳減排

2022-7-12 10:23 來源: 中國環境報 |作者: 李瑩

  “木材是古老的建筑材料,逐漸被混凝土和鋼材取代,在‘雙碳’背景下,其優勢被重新發現。”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教授王建國日前在首屆現代木竹結構建筑與人居產業論壇上說,鑒于建筑結構材料對全球變暖的影響,考慮到木結構和鋼木結構減少碳排放的潛質,我們必須考慮將木結構和鋼木結構在建筑中優先使用。

  論壇以“順勢筑質量新高、合力謀低碳未來”為主題,由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國際竹藤中心、中國林產工業協會、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木材工業研究所、中國木材保護工業協會共同主辦。來自城鄉建設、工業信息、國家林草等領域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圍繞木竹結構建筑對碳減排的作用、現代木竹結構建筑最新研究與應用等進行了探討。

  為何木竹結構建筑對減碳有天然優勢?

  木竹結構建筑作為一種貼近大自然的結構形式,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應用傳統和良好的產業基礎。在低碳節能、循環利用、減少垃圾、固碳儲碳等方面均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效益。

  “長期以來,我國城鄉建設在粗放的發展模式下形成了對不可再生資源的慣性依賴,因地制宜推動木竹結構建筑發展對于降低碳排放,減少建筑運行能耗,促進林業經濟健康發展,完善裝配式建筑結構體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總經濟師楊保軍表示。

  “木材具有天然的固碳特性,從小樹苗成長為參天大樹,最后采伐作為建材使用,每生長1立方米木材就吸收了1噸二氧化碳。樹木采伐后,這些碳就儲存在木材里;采伐以后重新種上小樹苗,小樹苗在生長過程中重新吸碳、固碳,形成良性循環。”北京林業大學材料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高穎說。

  相較鋼鐵水泥等建筑材料,在減少碳排放方面,木竹材料有著天然的優勢。國家林草局重組材料工程技術中心主任于文吉提供了一組數字:“生產1噸木質材料碳排放量約為30公斤,1噸塑料碳排放量約為560公斤,1噸水泥碳排放量為1噸多,1噸鋼鐵碳排放量為6噸多。”

  木竹結構建筑在減少碳排放方面的優勢不僅體現在建材的生產過程中。相對于不可再重復利用的混凝土等建材,木竹結構建筑材料可以被多次重復利用。“隨著材料、工藝、技術標準的不斷優化,現代木結構建筑如果被拆除,其中材料能有組織地回用,最多能回用9次。”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宜明介紹。

  發展木竹結構建筑影響我國森林覆蓋率嗎?

  2022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發布的《2022年世界森林狀況》報告提出,加大對森林的可持續利用和構建綠色價值鏈,有助于滿足未來的材料需求并為發展可持續經濟、增加就業機遇等提供支持,有助于綠色復蘇并向碳中和經濟轉型。

  森林進入成熟期后,樹木生長速率會減緩,樹木會衰老直至自然消亡,森林的碳匯能力減弱。如果采取可持續的森林管理方式,在采伐后的林地進行補植,新生長的幼林可以重新開始吸碳過程,進入新的碳匯循環。林創中國經理李士帥說:“無論是家具、家居還是建材,都可以有效地將碳固存,使碳鏈進一步加長。”

  第九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顯示,我國人工林接近8000萬公頃,人工林加上天然林,平均1畝地1年采伐1.5億立方米,1年可加工14億立方米的標準材。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際竹藤中心主任費本華表示,在可持續的森林管理體系下采伐森林,發展木竹結構建筑有助于同步實現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

  木竹結構建筑發展面臨哪些問題

  針對木竹結構建筑在發展中面臨的問題,楊保軍介紹,目前社會公眾、建筑行業對木竹結構建筑建材的認知和接受度還有限,應用領域還比較窄。對于中國特色現代木竹結構建筑技術體系及中高層木竹結構建筑還有待深入研究。國內原材料和裝配供給、人才和研發創新能力不足,亟須針對這些問題進行系統化的、有針對性的研究和實踐。

  “我國在木結構建筑方面研究開發的能力儲備不夠,一是木材利用率偏低,二是木結構建筑在建筑當中的比例非常低,不足1%。”陳宜明說。

  “雙碳”背景下,很多地方政府都把木業產業作為地區循環經濟產業來定位。在地方建設木業產業園積極性高的同時,重復建設嚴重,對資源也造成較大浪費。針對這些問題,中國木材保護工業協會會長劉能文表示,希望政府部門和行業協會發揮引領作用,通過優化上下游資源配置達到高質量發展。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