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零碳食品認證需求激增,魚龍混雜

2022-7-12 10:30 來源: 京報網 |作者: 郭鐵

零碳食品帶火認證市場,需求增長超百倍;尚無統一標準,部分無資質機構打認證擦邊球。

“雙碳目標提出以前,找我們做碳足跡認證的國內食品企業數量只有一兩位數,現在已經達到三位數。”國際認證機構SGS知識與管理服務事業群風險管理方案中心總經理岳慶松感嘆道。

以2020年中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出為起點,國內農業、食品業的碳足跡認證需求呈爆發式增長。隨著首款碳中和牛奶、碳中和冰淇淋、碳中和奶粉、零碳蔬菜相繼問世,使以往消費者看不見的企業減碳成果落地為產品包裝上的認證標識,將行業競爭引向新的維度。

以上種種都給認證行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然而在零碳食品缺乏標準的情況下,有業內人士擔憂部分企業會夸大減排效果,造成消費者誤判。還有一些沒有認證資質的機構以打擦邊球的方式,為產品頒發“碳中和證書”。

“零碳”認證需求激增

身為國際認證機構SGS知識與管理服務事業群風險管理方案中心總經理,岳慶松早在七八年前就可以在海外市場買到帶有碳標簽的薯片、牛奶。當時SGS主要幫助一些跨國公司進行電子消費品在中國供應鏈企業的碳盤查和認證,找其做相關認證的國內企業總計只有幾十家。2020年中國“雙碳”目標提出后,找SGS尋求低碳解決方案的國內企業數量翻了百倍以上。目前SGS在做的國內碳足跡認證項目有幾千個,其中食品企業項目達到上百個。

“這種爆發式的需求增長給我們提供了非常大的機遇。相較于國內一些認證機構來說,我們在碳足跡認證的能力儲備和人才儲備上,具有一定領先性,源于在10年前就已經開展了碳相關的認證服務項目。”岳慶松對新京報記者說。

一款零碳食品的誕生,離不開碳盤查和碳中和認證過程。岳慶松將企業碳中和認證工作總結為兩部分內容,一是碳盤查,二是核查認證。認證需要聘請第三方機構進行核查,頒發證書。碳盤查可由企業自行完成,由于盤查工作需要大量的數據收集和整理,因此盤查和核查工作的周期一般在2-3個月。


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2021年發布的《企業碳中和路徑圖》顯示,企業進行碳盤查首先要確定基準年排放量,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需要企業界定組織邊界、明確溫室氣體種類、梳理相關活動,并評估活動層面的排放量。此外,不同非政府組織、機構和政府發布的溫室氣體核算和披露的標準多達數十種,進一步提升了盤查難度。

以雀巢碳中和奶粉為例,企業首先要進行基準年生命周期評估,之后經過一系列的減排項目確保碳排放減少到符合標準的比例,這些項目包括有機農業,工廠采用100%清潔能源,使用含有生物基的包材等。在此基礎上,通過高質量的碳抵消如植樹項目等,中和產品生命周期中剩余的碳排放。最后經過第三方機構進行認證,頒發證書。“整個過程完全按照標準執行,歷時幾年,且今后每年都要持續減碳及進行高質量的碳抵消,重復進行認證。”

產品缺乏統一標準

岳慶松告訴新京報記者,目前國內對于零碳農產品、碳中和食品的認證主要參考依據是國際標準化組織頒布的ISO14064溫室氣體排放標準、ISO14067產品碳足跡,以及英國的PAS2060碳中和核證來開展相關工作。

與工業產品相比,農產品的碳足跡認證更為復雜。南京國環有機產品認證中心有限公司(簡稱“南京國環”)是國內從事有機農產品、零碳負碳農產品認證的機構,總經理張紀兵告訴新京報記者,農業活動既是我國第三大溫室氣體排放源,又是一個巨大的碳匯系統,開展碳盤查的難度在于我國幅員遼闊,農產品種類多,受氣候變化、地理位置影響較大,不像工廠那樣容易計算影響因素。此外,我國早在2013年就建立低碳產品認證制度,但尚不包括農產品。

目前,國際上《2019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修訂版》規定了農業溫室氣體計量方法,并給出了默認的計算參數。但張紀兵認為,該指南給出的默認計算參數僅是基于全球范圍和較大區域尺度制定的,在計量國家或區域的溫室氣體排放時,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我們要做的就是拿出科學的模型方法,計算農田的土壤固碳量和溫室氣體排放量。”

今年2月,江蘇省市場監管局資助南京國環開展《食品農產品碳認證技術服務》科研項目,開展食品農產品碳認證制度研究。南京國環開展了四個方面的工作:完成《零碳負碳農產品溫室氣體排放評價技術規范》的研究;完成《零碳負碳農產品認證實施規則》的研究和備案;完成全省首批5家企業認證試點;推動新零售商盒馬采信零碳農產品認證結果。

張紀兵說,南京國環零碳負碳農產品認證推出后,很多有機農產品企業表達出興趣。不過由于機構認證標準不是國家認證標準,很難產生足夠的影響力。鑒于以上原因,南京國環在開發這套標準時十分注重能否被市場采信,與盒馬進行了很好的溝通。有了機構認證規范和結果落地,張紀兵預計五年到十年左右,行業標準、國家標準會建立。
頒證機構魚龍混雜

“由于缺乏相關法規和標準,例如沒有產品生命周期分析和聲稱標準,一些企業很可能會夸大或不能真實反映減排效果,消費者也會無從判斷或產生誤判。”某外資食品企業相關負責人認為,只有標準健全后,嚴格遵守標準的企業才會強化消費者信任,進而帶來競爭優勢。

據岳慶松了解,以前國內認證機構的工作重點集中在傳統認證項目,例如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等,由于碳足跡認證國內的市場需求少,國內機構也就沒有投入太多的資源在這個服務上。2020年國家“雙碳”目標提出后,低碳認證市場呈井噴式發展,許多國內機構都快速上線低碳認證服務,希望借助新熱度獲得一些機會。
“無論國內還是國外,認證工作一定要由獨立第三方開展才具有權威性,認證機構在國內開展認證工作,需在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進行備案,獲得授權。目前很多客戶不是特別懂,導致現在很多‘零碳’‘碳中和’食品證書不符合認證規范。”岳慶松說。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目前伊利“零碳牛奶”獲得了國際檢驗認證機構必維集團(Bureau Veritas)頒發的碳中和核查聲明(PAS2060),盒馬零碳有機蔬菜包裝上印有南京國環頒發的“零碳農產品”認證標簽,雀巢碳中和奶粉證書由全球權威環保機構South Pole授予。另有一款山茶油聲稱實現“產品預先碳中和”,其“碳中和證明書”由某城市碳排放交易中心頒發。

在張紀兵看來,在零碳食品、碳中和食品沒有國家標準的情況下,認證機構可以采用國際標準,或者自己開發相關標準開展認證。目前行業內的爭議點在于,一些機構未獲得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批準的認證資質,且不是獨立第三方。比如,上述山茶油企業如果到給其頒證的碳排放交易中心購買碳匯,用以抵消相應數量的碳排放,雙方會產生利益牽扯,而認證機構不允許與企業有商業聯系和貿易往來。其所謂的“碳中和證明書”,實際上在打碳中和認證擦邊球。

張紀兵認為,環保督察已經把部分行業的碳達峰、碳中和的落實納入督察范圍,未來碳減排一定是必然趨勢,包括農業、食品業、認證機構在內的各行各業都在搶跑低碳賽道,“我們現在吃的食品有營養標簽,將來也會有碳足跡標簽。”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