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手參與
節能減排,你的每一次努力,都可以被“看到”。
8月8日,阿里巴巴正式發布“88碳賬戶”,用戶在淘寶搜索“88碳賬戶”即可進入碳賬戶頁面,目前,該賬戶已覆蓋餓了么、菜鳥、閑魚、天貓等平臺的70余個場景,碳積分將作為消費性
碳排放的具體呈現,引導和激勵更多人踐行低碳生活。
點外賣選擇“無需餐具”,可以獲得52.70g減碳量;在菜鳥驛站回收一個快遞箱,可以減碳37g……生活中的點滴,如今有了新的“計量單位”。為了讓這些低碳行為可感可知,最大的難點,就在于要把“雙碳”這樣看上去宏觀的概念真正落地到細枝末節的微觀生活場景中,讓用戶能夠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
碳足跡地圖及減碳成果。
減碳需要做什么、怎么做、做出什么成效?在阿里巴巴集團ESG和雙碳業務部總經理楊靈葉看來,“隨手”是非常重要的,在設計整套體系時,消費者的日常路徑不能發生太多改變,而激勵體系的設置,則要通過碳積分可兌換商品折扣、紅包,以及榮譽體系、數字化勛章等“玩法”,引導更多消費者愿意參與其中。
平臺上豐富的數字化場景和數據為整套設計提供了可能性。去年,阿里巴巴聯合中環聯合
認證中心、
北京綠色交易所、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天津
排放權交易所等碳排放領域的
方法學開發機構,在國際通行的
碳減排標準“范圍1、2、3”之外,開創性地提出“范圍3+”概念。
Carbon Trust中國區總經理趙立健介紹,“范圍1、2、3”是企業的碳排放核算標準,但對于業務多元、涉及面廣的平臺企業來說,這套標準并不足以涵蓋它所涉及到的碳排放場景,“范圍3+”則基于此進一步延伸,將更大規模減碳的“參與者經濟”概念納入視野,并給出了明晰的概念、原則與方法,進一步確保“范圍3+”減排量貢獻的統一性、準確性和合理性。
“88碳賬戶”,正是加速推進“范圍3+”減碳的載體。據悉,阿里巴巴于2022年2月成立了阿里巴巴
碳中和專家委員會,評審確定了菜鳥、餓了么、天貓、閑魚等多個場景的“范圍3+”減碳項目方法學。
比如,消費者買賣閑置用品所產生的碳減排量,由產品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碳排放量和折舊調整因子相乘得出。阿里巴巴集團ESG和雙碳業務部雙碳運營負責人王小喬介紹,目前的做法是針對不同品類,選取其中相對較有代表性的品牌的商品來做基礎的碳排放數據參照。
這也是目前推廣個人碳賬戶的難點之一:無論國內還是國際,碳排放的因子庫都還不夠完善,一切都是剛剛開始。
“核算本身是一個非常嚴肅的科學
問題,它有很多很復雜的討論在里面。如果我們個人碳賬戶里面的碳減排量最終拿去交易,我們還需要不斷地迭代升級。”密歇根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徐明是阿里巴巴碳中和專家委員會的成員之一,他告訴記者,排放因子的嚴密、科學核算,需要非常大量的基礎數據來支撐,這些數據的本土化目前仍有較多缺失,只有得到更多能代表中國本土實際情況的排放因子,我們的核算才會更準確。
也因此,場景的進一步細分、數據的進一步沉淀和累積,都將推動整套減碳體系日趨成熟,這也是整套體系下一步的推動重點。楊靈葉說,未來,阿里巴巴還將開放最底層的“Open C+”碳計量開放平臺系統,幫助更多生態伙伴科學計量和推進幫助減碳。
值得一提的是,阿里正著力構建一套閉環。衡量的標準,不是減碳的體量有多大,而是對消費者本身減碳行為的激勵。而激勵的機制優惠則導向低碳商品而非廣泛商品。
“實現雙碳,本質上來講最終就是要所謂的排放主體實現減排,以及最終實現碳中和。”徐明認為,
碳普惠的動力源自約束性行為和
市場化行為兩種,前者有標準強制性,后者則是個人碳賬戶努力的方向——通過消費端減碳需求的形成,傳遞市場信號到上游、推動供給側以及供應鏈不同環節產生減排的壓力和動力。
去年年底,阿里巴巴發布國內互聯網科技企業首份碳中和行動報告《2021阿里巴巴碳中和行動報告》,承諾在自身運營和供應鏈之外,到2035年帶動生態累計減碳15億噸。此次發布的88碳賬戶則歷經了一年開發、兩個月內測。
發布會上,88碳賬戶攜手廣州碳排放權交易中心、北京綠色交易所,發起“一起踐行低碳生活理念”的聯合倡議。8月8日至8月18日期間,
浙江、廣東、北京居民在淘寶app搜索“88碳賬戶”,可選擇參與對應省市的排行榜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