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5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就“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舉行的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介紹了應對氣候變化、污染防治攻堅、環保督察和治理等領域的最新進展。
極端天氣凸顯應對氣候變化緊迫性
黃潤秋談到,今年夏天,中國各地遭受到了曠日持久的高溫熱浪。他表示,這不僅僅是中國,歐洲、巴基斯坦等很多國家和地區今年都遇到了高溫天氣、干旱、洪水這樣一些災害性的天氣。“這讓我們都感受到了氣候變化的影響就在我們身邊,也凸顯了應對氣候變化的緊迫性。”
黃潤秋稱,中國政府將應對氣候變化擺在了國家治理更加突出的位置,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戰略,不斷提高
碳排放強度的削減幅度,不斷強化自主貢獻目標(NDC),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走上了全面綠色轉型的軌道,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十年來,我國碳排放強度下降了34.4%,扭轉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長的態勢,綠色日益成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
黃潤秋表示,近十年,我國煤炭消費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由68.5%下降到去年的56%,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提高了6.9個百分點,達到了16.6%。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增長了2.1倍,突破了10億千瓦,風、光、水、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都是穩居世界第一的。
在大力推進全國碳
市場建設方面,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
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啟動上線交易,截至昨天,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1.95億噸,累計成交額85.59億元,通過有效發揮市場機制的激勵約束作用,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我們實現碳達峰、
碳中和目標的態度是堅定的。”黃潤秋說,中國言必行、行必果,我國將全面落實已經制定的碳達峰、碳中和“1+N”
政策體系,積極參與和引領全球氣候治理,為建設美麗中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污染防治攻堅戰要從“堅決打好”到“深入打好”
在黃潤秋看來,污染防治攻堅戰從“十三五”的“堅決打好”到“十四五”的“深入打好”,這不僅僅是用詞的變化,從內涵上來說,它意味著我們遇到的矛盾
問題層次更深、難度更大、范圍更廣,要求的標準也更高。
他進一步表示,在戰略層面上,必須保持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戰略定力,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從戰術層面上,要堅持精準、依法、科學治污。在行動層面,圍繞污染防治攻堅戰謀劃了八大標志性戰役,現在已經陸續推出。
生態環境部門的監測數據顯示,十年來,74個重點城市PM2.5平均濃度下降了56%,重污染天數減少87%;2021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重污染天數比2015年減少51%。我國是第一個治理PM2.5的發展中國家,被譽為全球治理大氣污染速度最快的國家。
“我國當前生態環境質量盡管幅度很大,但還是在中低水平上的提升,離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也還有較大差距,還有很大接續奮斗的空間。在此過程中要把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各項工作生態環保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考量,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統籌好疫情防控,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各項工作,守牢生態環境安全的底線。”黃潤秋表示。
生態環境領域現行法律務實管用覆蓋全面
黃潤秋介紹說,這十年,是我國生態環境領域立法力度最大的十年。我國生態環境立法實現了從量到質的全面提升。首先,作為生態環境領域的基礎性、綜合性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經過全面修訂于2015年生效實施,確立了按日連續處罰、查封扣押、移送行政拘留等制度,被稱作“史上最嚴”環保法。
全國人大常委會還制修訂了25部生態環境相關法律,涵蓋了大氣、水、土壤、固廢、噪聲等污染防治領域,以及長江、濕地、黑土地等重要生態系統和要素。生態環境領域現行法律達到30余部,初步形成了覆蓋全面、務實管用、嚴格嚴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
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從無到有,不斷向縱深推進。第一輪督察從2015年底開始試點,到2018年完成并開展“回頭看”;第二輪督察從2019年啟動,到今年上半年,分6批完成了對全國31個省(區、市)和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兩個國務院有關部門和6家中央企業的督察。
黃潤秋介紹,兩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公開曝光了262個典型案例,受理轉辦的群眾生態環境信訪舉報28.7萬件,已辦結或階段辦結28.6萬件。第一輪督察共問責1.8萬人,取得了很好的政治效果、經濟效果、環境效果和社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