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安徽上市公司山鷹紙業發布公告,投資9.61億元建設
浙江嘉興海鹽經濟開發區供熱改造和余能利用項目。其中,一次性排污指標購入費360萬元引發關注。
據業內人士介紹,排污指標交易,就是有害物質排放指標在企業之間交易,在控制環保指標總量前提下,
節能企業可以將自己省下來排放指標換成經濟收益,轉賣給其他原本可能污染超標的企業。而對
于花費360萬元競購一張“排放許可門票”是否劃算?他表示,一個項目投資額10億元、收益率可達30%,僅花費幾百萬元就購得一張排污通行證,顯然具有較高性價比。
實際上,
排放權指標交易,對于安徽而言并不陌生。不過由于一直沒有企業從事其相關交易,排放交易所長期陷入交易量“掛零”困局。
2010年9月,主營節能
減排、環境保護與能源領域的權益交易,安徽省環境能源交易所成立;同年11月,安徽省排放權交易所成立,主要負責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污權指標的供需各方提
供
市場化交易平臺及相關服務;同時為環境領域企業和投資機構提供股權交易、股權托管、質押融資和
節能減排技術及產品轉讓等延伸服務。
然而率先嘗鮮的兩家交易所,此后面對的只剩下有場無市的尷尬境遇,省環境能源交易所一度陷入零交易,排放權交易所成立2年多,也一直未能接到一筆單。
“可以說,如果有本省企業在排放權指標交易方面有需求,省內已沒有一家相關交易所或者交易中心負責該項運作了。 ”安徽省環保廳一位相關負責人說,我們目前已展開再次調研,借鑒部分先行試點
成熟省份的先進經驗,醞釀重新啟動這項工作,不過對于建立省級排放交易中心等具體路徑,尚無明確時刻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