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馳而不息、久久為功,定能讓錦繡河山更加壯美,讓良好生態造福人民、澤被子孫。
近日,長江沿岸,“江豚逐浪”的情景頻頻出現;
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里,“雨燕塔”中百鳥繁衍聚集;
河北曹妃甸濕地,白鵜鶘年內第二次現身……這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場景,記錄下生態文明建設成果,標注了綠色發展的堅實腳步。
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建設美麗家園、美麗中國,是億萬人民的共同心愿。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注重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放眼世界,自工業革命以來,數百年的工業化進程造成了觸目驚心的生態破壞,人類對自然界的過度開發導致了難以彌補的生態創傷。走美歐老路,去消耗資源,去污染環境,是難以為繼、走不通的。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的是中國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走的是可持續發展的綠色之路。
最近十年,從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到把“污染防治”納入三大攻堅戰,再到把“生態文明”寫入憲法,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時至今日,綠色發展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簡約低碳成為新的生產生活方式。
人類善待自然,自然也會饋贈人類。藍天白云、綠水青山越來越多,霧霾天氣和黑臭水體越來越少,生態環境質量的提升帶來了人均健康狀況的大幅改善。10年間,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從74.8歲增長到78.2歲。
“草木植成,國之富也。”良好的生態環境既是自然財富,也是經濟財富。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并不是“二選一”的選擇題,兩者是相互促進的。只有加強生態保護,才能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比如,曾經“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塞罕壩,建起了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每年提供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達155.9億元,已成為“河的源頭、云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再如,有著百年開采歷史的
安徽馬鞍山凹山露天鐵礦,經過生態修復和綠色轉型發展,已華麗轉身為地質文化公園。
實踐證明,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綠色發展,不是不要發展,而是要與自然相和諧的發展。“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
碳中和”……黨的二十大報告對美麗中國建設作出了新部署。
當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總體上尚未根本緩解,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項艱巨任務。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馳而不息、久久為功,定能讓錦繡河山更加壯美,讓良好生態造福人民、澤被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