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6日從《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COP14)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中國將在
深圳市打造全球首個紅樹林保護交流合作的“國際紅樹林中心”,全面開展技術交流、信息共享、監測評估和援外培訓,為各締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提供服務和幫助。
紅樹林是熱帶、亞熱帶潮間帶珍貴的自然資源和獨特的生態系統,它在凈化海水、防風消浪、維持生物多樣性、固碳儲碳等方面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中國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結果顯示,全國紅樹林面積2.71萬公頃,是世界上少數紅樹林面積增長的國家之一。
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濕地管理司副司長鮑達明在發布會上介紹,2020年,中國自然資源部和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聯合印發了《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2020-2025年)》,提出到2025年,營造紅樹林9050公頃,修復現有紅樹林9750公頃。行動計劃實施一年來,紅樹林分布5省區又新造紅樹林2878公頃。
鮑達明表示,下一步,中國將堅持保護優先,在科學評估的基礎上,將絕大部分現有紅樹林劃入了生態保護紅線,實行嚴格保護,繼續大力加強紅樹林自然保護地建設。目前約有55%的紅樹林納入了各類自然保護地。
此外,將紅樹林保護修復的任務分解到縣,落實到具體地塊,將完成任務情況納入林長制考核范圍。會同自然資源部門,按年度紅樹林造林合格面積的40%,對地方給予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獎勵。
鮑達明介紹,目前中國已創建了紅樹林保護與修復國家創新聯盟,成立了紅樹林監測評估中心,《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后還將建立“國際紅樹林中心”,并以此為依托,在全球范圍內開展紅樹林保護培訓,同各方交流分享紅樹林保護修復成功案例和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