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碳”背景下,綠色金融已成為金融機構爭相布局的領域。在日前舉辦的2022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發展
論壇“發展綠色與科創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圓桌論壇上,銀行、券商等金融機構表示,看好綠色金融機遇,將繼續深度布局,參與
碳排放權
市場建設或將成為金融機構的戰略性業務。
看好綠色融資業務前景
“全球正面臨包括氣候變化所造成的一系列
問題,綠色發展是我們唯一的出路。”上海
交通大學溥淵未來技術學院院長、寧德時代首席制造官倪軍表示,要走這條路非常具有挑戰性,其中科技創新與金融支持非常關鍵。若沒有大量的資金支撐,企業無法推動商業模式變革。
近年來,商業銀行加大綠色信貸領域的投放力度,同時綜合運用多種金融工具,多措并舉助力綠色金融“多點開花”。
“ESG(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融資或綠色融資業務,我們認為有非常大的前景。”德意志銀行(中國)行長邱運平表示,全球零碳轉型或者氣候戰略均是百萬億級的投資。對于金融機構而言,這也是一個風險管理的重要議題。
券商積極參與
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綠色金融更需加快向縱深發展,為實現“雙碳”目標提供更大支持。
申萬宏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健表示,對于券商來說,目前其參與綠色金融發展的方式較為傳統,比如綠色企業上市、融資、發債等。未來,參與碳
排放權市場建設也是券商的一個重要戰略性業務。
“現在中國的碳排放權市場發展還處于初期,未來在基礎制度、監管
政策、市場交易體系建設方面有很大空間。”劉健透露,申萬宏源也在向監管部門申請
碳金融業務資格。
價格是資源分配最主要的風向標,碳排放權的交易價格是決定綠色金融產業發展的核心變量。
“全國碳市場于去年啟動,至今已有一年多的時間,總交易規模剛突破2億噸,交易金額近90億元,對企業的
減排有所促進。”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長賴曉明說。
“交易規模與相對配額發放還不大,流動性、活躍度有待提高。此外,交易的集中度非常高,80%的交易集中在履約前一個月。”賴曉明指出,目前市場有效定價機制尚未完全建立,仍處于剛起步階段,參與主體是單一行業,機構投資人沒有入市,交易方式只是現貨的一些交易,這些都需要逐步推進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