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2日,我國明確提出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與2060年前實現
碳中和的目標。“碳達峰”“碳中和”一時成為高頻熱詞。如今,“雙碳”工作已開展兩年有余,“碳達峰”“碳中和”熱度不減。
回眸2022年,在國家頂層設計統領下,在千行百業的合力行動中,我國碳達峰碳中和“1+N”
政策體系已經建立,“雙碳”工作錨定目標,穩中求進,久久為功。
政策支撐
——四梁八柱全面部署“雙碳”工作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實現碳達峰目標的關鍵期和窗口期。有人把2021年稱為碳中和行動“元年”。這一年,碳達峰碳中和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成立、全國碳
市場啟動、“1+N”政策體系頂層設計文件亮相……“雙碳”工作全面展開。
在2022年,碳達峰碳中和連續第二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這一年,在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中的“1”的統領作用下,能源綠色轉型行動、工業領域碳達峰行動、
交通運輸綠色低碳行動、循環經濟降碳行動等重點領域和行業的實施方案陸續發布,與科技、
碳匯、財稅、金融等保障措施一起,共同形成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兩年間政策的延續與遞進,讓我們看到了在“雙碳”這條綠色賽道上,中國積極穩妥的方向和有序推進的步伐。
2022年9月22日,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出兩周年之際,國家發展改革委召開生態文明建設專題新聞發布會,通報兩年來我國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穩步推進,相關工作開局良好,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已經建立,確定了“雙碳”目標的時間表、路線圖和施工圖,為有序推進我國“雙碳”工作做出全面戰略部署。
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而早在2022年3月、5月,中央政府已多次表態強調,要堅定不移地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中國在“雙碳”目標上一直保持著戰略定力。
“綠色低碳轉型絕非易事,必須立足客觀實際、循序漸進、久久為功,處理好發展和
減排的關系。”國家發展改革委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司司長劉德春說,實現“雙碳”目標,是中國向全世界作出的莊嚴宣示,不是別人讓我們做,而是我們自己必須要做。有關部門將保持戰略定力,堅持底線思維,科學把握節奏,落實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有關部署,有計劃分步驟實施好“碳達峰十大行動”。
合力行動
——綠色減碳蔚然成風
中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既需要政策上的“四梁八柱”,也絕離不開千行百業構建的“堅實地基”。
其中,企業既是落實減碳任務的首要責任方和
碳市場的重要參與者,又是科技支撐綠色低碳優勢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主體。這一年,越來越多的企業謀求綠色發展、低碳轉型,不僅實現了自身的
碳減排,還通過科技創新,賦能行業和其他群體綠色降碳。他們通過自身的創新與嘗試,沿著黨和國家給出的“雙碳”目標時間表、路線圖、施工圖,邁出了堅實步伐。
阿里巴巴自身建立了三層可持續發展治理架構,利用數字化手段助力中小微企業減碳,同時建立“88碳賬戶”體系,為消費者個體減碳提供助力。2022財年期間,阿里巴巴通過能源結構轉型減碳近62萬噸,阿里云使用的21.6%的
電力來自于清潔能源。
中國電信在
青海啟用的全國首個100%清潔能源可溯源綠色大數據中心,可以實現全年314天不開空調,數據中心PUE值達到1.2以下。
為充電場站提供清潔能源電力交易的能鏈智電,僅在2022年上半年就實現了碳減排70.04萬噸,半年減排量接近2021年全年的8成。它還面向充電場站提供屋頂分布式光伏建設,解決場站自身的綠色能源消納
問題;面向司機車主開發碳賬戶,激勵用戶參與碳減排。多維出擊,推動交通能源碳減排。
建在成都都江堰的元氣森林飲料工廠,屋頂全部安裝了光伏發電,截至2022年11月,屋頂發電所抵消的
碳排放相當于每年多種了70多萬棵樹,未來所有工廠的光伏屋頂達成之后,相當于每年多種200多萬棵樹。
滿幫集團建設
碳普惠平臺,通過大數據等數字化手段大幅減少貨運碳排放;嘀嗒順風車平均每趟行程減少6.7千克碳排放;浦發銀行在2022年前三季度已累計向162個項目發放碳減排貸款251.08億元……
“雙碳”目標的要求下,碳達峰碳中和的一系列政策方案不斷落地、發力,各行各業都在降碳行動中邁出堅實步伐,綠色減碳蔚然成風。綠色、低碳已經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和人們衣食住行的每個角落。
穩中求進
——可持續發展大有可為
一滴水發6次電!隨著日前白鶴灘水電站的全面投產,烏東德、白鶴灘、溪洛渡、向家壩、三峽、葛洲壩“連珠成串”,構成了世界最大的清潔能源走廊;目前,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規模已突破11億千瓦,穩居世界第一;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7年位居世界第一,保有量占全球一半;全國碳市場啟動上線交易一年來,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達1.94億噸,累計成交額達84.92億元……
過去的2022年中,我國“雙碳”工作自上而下穩中求進,在多個層面都取得了積極成效。
“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已經進入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劉德春在生態文明建設專題新聞發布會上通報,“雙碳”目標提出兩年來,各項任務扎實推進,實現了良好開局,各方面進展好于預期。
同時我們也看到,2021年,部分地區和行業出現了拉閘限電等一刀切的“運動式減碳”。于是,2022年以來中央多次強調,綠色轉型是一個過程,不能脫離實際、急于求成,不搞“運動式減碳”、不踩“急剎車”。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要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立足國內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更加強調“積極穩妥”“分步驟實施”。
隨著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進入第三個年頭,我們欣喜地看到,能源、工業、交通、金融等領域的“雙碳”政策不斷細化;各個省市新一年的
節能降碳方案陸續出臺;企業作為降碳主體,更是身體力行,沿著“雙碳”目標路線圖穩步前進:京東物流在行業內率先提出物流園區碳中和的完整解決方案,騰訊集團宣布了“凈零行動”,提出自身運營和供應鏈碳中和目標及行動路線,阿里達摩院研究團隊提出的AI解決方案將讓實驗項目的碳排放量較基準下降13.6%,電費下降28.2%,電網波動減少17.9%……
綠色發展不是替補選項,而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實現“雙碳”目標,是中國向全世界作出的莊嚴宣示。放眼未來,中國探索的這一條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中國式”高質量發展道路,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