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系列報道:塑料、紡織、農業與食品——碳中和的另一個“戰場”

2023-1-12 10:19 來源: 環境經濟 |作者: 王瑋

實現碳中和目標,除了能源轉型,我們還能做什么?

前不久,在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支持下,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循環經濟產業研究中心發布《循環經濟助力中國碳中和目標實現的潛力——以塑料、紡織及農業-食品領域為例》研究報告(以下簡稱研究報告),給了我們一個新的視角。這份報告旨在揭示循環經濟在塑料、紡織、農業及食品等領域的減排機理與作用路徑,探索與評估循環經濟措施對溫室氣體減排的貢獻和潛力,為中國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提供相關政策建議。

循環經濟助推減排前景十分廣闊

當前,氣候變化已成為全人類共同面臨的重大挑戰。作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積極參與者與引領者,中國提出了雄心勃勃的“雙碳”目標并發布了相關配套政策。黨的二十大報告更是首次把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重申了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任務和戰略舉措。

不過,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面臨著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保護環境等多重艱巨的任務,短期內大幅削減溫室氣體排放必須統籌兼顧技術、經濟、社會等多重不確定因素約束。研究報告指出,這意味著中國碳中和目標的實現需要對能源結構、產業結構以及社會經濟治理體系等進行全面而深化的改革,因此必將面臨4個方面的巨大挑戰。

第一,中國能源消費結構以煤為主,低碳化轉型面臨結構、技術等一系列挑戰;第二,中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高、碳中和目標實現周期短,減排難度較大;第三,中國在碳中和領域技術儲備不足;第四,中國整體資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對此,研究報告提出,實現“雙碳”目標,不僅需要加速能源系統低碳轉型、著力提升能效水平、大力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加速低碳技術研發推廣,還需要以發展循環經濟為主要抓手,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再生資源利用水平,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發布的報告顯示,通過能源系統轉型,只可以解決全球約55%的溫室氣體排放問題,而另外的45%則需要對于我們日常物品的生產和使用方式進行系統性的轉變。研究報告認為,未來,循環經濟在中國塑料、紡織、農業及食品等領域助推減排的前景十分廣闊。

事實上,隨著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成為全球共識,世界主要經濟體也普遍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破解資源環境約束、應對氣候變化、培育經濟新增長點的基本路徑,并將其作為后疫情時期經濟綠色復蘇行動計劃的核心內容之一。

研究報告提到,近年來,歐洲在循環經濟領域一直走在世界前列。2015年歐盟提出循環經濟行動計劃,2018年又出臺循環經濟一攬子行動計劃,并在此后不斷完善循環經濟政策體系;2019年歐盟委員會發布《歐洲綠色新政》,分別從能源、工業、建筑、交通、食物、生態和環境七個重點領域規劃了長期碳減排行動政策路徑;2020年其又頒布新一版《循環經濟行動計劃》,該計劃是歐洲實施綠色新政的重大舉措之一。在歐盟的循環經濟戰略中,塑料污染治理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再有,美國政府長期致力于發展循環經濟,并率先提出了“可持續材料管理”這一思想,以系統化的手段處理能源、經濟、環境等子系統之間的矛盾。美國主要的溫室氣體排放源為能源活動,能源系統是美國中長期減排目標的關鍵。因此,在碳中和目標的推動下,燃料替代將是美國發展循環經濟的重點之一。

塑料行業應優先通過綠色設計促進源頭減量

中國是塑料消費大國,2020年中國塑料消費量約8000萬噸,廢棄物產生量約6000萬噸,約有2000萬噸塑料制品的凈差值處于生命周期中的使用階段停留在社會中。研究報告評估結果表明,若不考慮停留在社會中的尚未走完全生命周期流程的部分塑料制品,即存量塑料不參與溫室氣體排放核算,2020年中國塑料行業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約為3.45億噸二氧化碳當量。

由于塑料制品的原材料主要是石油,其生產制造會使石化制品輸入經濟社會系統,直接或間接產生大量溫室氣體排放。因此,通過發展塑料循環經濟,從源頭減少塑料原料石油的消耗,可以顯著減少與此相關的一系列溫室氣體排放活動。

研究報告闡述了各環節中塑料循環經濟的主要措施。在生產環節,是可回收設計;在使用環節,是綠色消費和零廢棄運動;在回收環節,重點是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在再生環節,包括物理再生和化學再生;在環境泄漏環節,主要是常態化塑料捕集、打撈、再利用。

不過,塑料循環經濟的貢獻究竟有多大,尚有待評估。研究報告在核算中國塑料領域溫室氣體排放現狀的基礎上,以2020~2060年為時間跨度,分析了不同循環經濟情景下塑料領域的溫室氣體減排潛力。

研究報告結果表明,2020~2060年,相較于基準情景、溫和情景、中性情景和激進情景可分別實現溫室氣體累計減排為13.43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減排幅度6%)、33.25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減排幅度15%)、46.95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減排幅度21%)。

鑒于此,研究報告提出,為降低塑料行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除大力推動能源結構綠色轉型之外,塑料行業在使用環節遵循循環經濟的原則,應優先通過綠色設計促進源頭減量,減少過度包裝等不必要的塑料制品使用、推廣可重復模式延長塑料制品的使用周期和鼓勵商業模式和技術材料的創新。


表①②③數據來源:《循環經濟助力中國碳中和目標實現的潛力——以塑料、紡織及農業-食品領域為例》研究報告 制圖:孫劍鑫

在塑料回收環節應努力建立精細化、智能化和包容性的塑料回收體系。通過提高回收產業的水平,在精細化分類的基礎上擴大塑料可回收利用的范圍。例如,針對快遞包裝、一次性外賣餐飲具、奶茶杯、廢棄牛奶盒飲料盒、泡沫等難以有效回收的塑料廢棄物,根據其循環利用價值,利用規模化與自動化的回收分選處置技術,與其他垃圾做到分類回收、分類運輸、分類處置,才能獲得可持續的循環使用價值。

在塑料再生環節,應以科學化評估和經濟可行為原則,推進以物理回收再生為主、化學回收再生為輔的循環經濟模式。分析可知,在激進情景下,仍有約30%左右的塑料量物理回收再生難以處理,需要化學回收再生實現處理,否則只能進行焚燒處理。這要求在塑料制品生產端從設計上應減少使用難以回收的薄膜類軟質塑料,盡量使用適合物理回收的偏硬紙塑料(如PET、PP等)。

應從生產和消費兩方面推動紡織行業循環生產

紡織行業既是典型的資源密集行業,資源消耗大,同時又與人們的消費息息相關。因此研究報告提出,從生產和消費兩方面推動紡織行業循環生產,提升資源利用率,加強廢舊紡織品綜合利用,對中國這個世界紡織大國實現“雙碳”目標意義重大。

意義有多大?研究報告首先分析了紡織領域溫室氣體排放現狀。2020年,中國紡織纖維加工總量達5800萬噸。從全球服裝行業物質流來看,紡織行業的循環利用情況不容樂觀,每年僅有不到1%的材料重新生產制成新的服裝,另外約有12%的服裝以其他利用方式循環,剩余的絕大部分均被填埋或焚燒。

表二


總體來看,紡織行業的溫室氣體排放在“十三五”之前持續增長,之后隨著煤炭消費減少,直接排放量逐漸下降。但電力消費帶來的間接排放仍呈現增長趨勢。從紡織工業的三大板塊比較來分析,紡織業和化學纖維制造業的溫室氣體排放強度和排放量相對較高,是碳中和關注的重點。

研究報告從循環經濟原則出發,重點關注了紡織行業產業層面的循環經濟措施,包括綠色設計、可持續材料、生產加工及廢棄回收等環節。

在材料選擇方面,應考慮材料的綠色可持續性,促進纖維制造企業的綠色纖維設計,開發可替代石油的生物質紡織纖維材料,開發低溫染色、吸濕速干等多功能低能耗纖維產品。其次,通過可回收設計,盡量減少不同性質纖維的混紡。另外,在服裝制作加工方面,可采用極簡設計等,研發變色的面料變換不同的服裝色彩等,提高服裝款式多樣性和可循環性。

要加強紡織行業生產環節資源能源的回收利用。一是加強余熱余能的回收利用;二是節約用水,提高廢水循環利用率;三是降低材料的使用強度并強化回收利用。另外,中國每年在生產和消費環節產生約600萬噸左右的廢舊紡織品(不包括存量),并以12%的速度快速增長。目前廢紡利用率不足20%,亟須通過規范紡織品回收、分揀、循環再利用機制,促進產品綠色設計及可持續原材料的使用。

此外,研究報告采用了自下而上的方法,評估了循環經濟在中國紡織領域的溫室氣體減排潛力。首先,確定基準情景與循環經濟情景的邊界定義。然后,確定紡織行業2020~2060年規模以上銷售產值以及不同情景下綠色設計與可持續材料、生產過程資源能源高效利用、廢舊紡織品回收利用等各類循環經濟措施的發展水平,據此核算不同情景下紡織領域逐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后,對比不同情景的溫室氣體排放差值,確定循環經濟紡織領域的溫室氣體減排貢獻以及不同循環經濟手段的貢獻。

研究結果表明:在基準情景下,紡織行業溫室氣體排放量仍將持續增長,預計到2045年左右達峰,然后緩慢下降。峰值排放將比2020年增長34%,達到約3.26億噸二氧化碳當量,2060年時約為3.02億噸二氧化碳當量。而在溫和情景下,排放峰值預計將在2035~2040年出現,峰值將比基準情景下降約150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中性情景下,峰值將在2030年左右出現,排放量將比基準情景下降約220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在激進情景下,峰值將提前至2030年左右,排放量將比基準情景下降約320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

此外,從溫室氣體減排路徑分解來看,廢舊紡織品回收的減排貢獻最大,其次是生產過程資源高效利用,原料優化的貢獻最小。

農食系統的循環經濟舉措還應包含飲食結構調整

中國人口眾多,且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對優質食品的需求不斷增強。“雙碳”目標對農食系統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農食系統可持續轉型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重要舉措。研究報告認為,循環經濟給農食系統的重新設計帶來了新的機會,基于循環經濟原則,建立循環型農食系統、減少食物損失、杜絕食物浪費、進行高效廢物管理,可以推進農食系統低碳轉型。

表三


事實上,由于農食系統的排放源分散在不同的環節,單一環節下的排放和其他行業相比并不顯著,因此這一領域的排放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來自《Nature Food》期刊的一項研究表明,2015年全球農食系統排放180億t二氧化碳當量,占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34%;最大的貢獻來自農業和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變化活動(71%),其余來自供應鏈活動。

通過系統性轉型,農食系統可為解決氣候危機作出重要貢獻,為實現《巴黎協定》提供更多機會。2021年發布的《“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提出,從加強農林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加強廢舊農用物資回收利用以及推行循環型農業發展模式三個維度建立循環型農業生產方式,深化農業循環經濟發展。

然而,研究報告認同,農食系統的循環經濟舉措不應只包含生產端的變革,飲食結構調整、減少食物損失和浪費等被各國廣泛忽視的措施也應包含其中。

2021年4月,一部反食品浪費法的頒布,讓中國首次將厲行節約、反對浪費、保障糧食安全等明文納入法律剛性要求之中。研究報告認為,該法以餐飲環節為切入點,聚焦食品消費、銷售環節,反浪費、促節約、嚴管控,對減少糧食、食品生產加工、儲存運輸等環節浪費做出原則性規定,為減少農食系統的溫室氣體排放提供了新的切入點。研究報告從生產、供應鏈、消費以及廢物管理等階段,梳理了中國農食系統循環經濟的代表性舉措。

循環型農業生產模式包括高效管理農田、化學品減量化、沼氣綜合利用、以秸稈為紐帶以及加強廢舊農資回收等措施;加強供應鏈管理有助于減少食品損失,其主要措施包括改進加工、儲存、包裝技術、加強現代農業供應鏈建設、鼓勵采購近郊食品以及積極拓展二級市場等;食品消費模式的轉變同樣有利于降低農業-食品領域的溫室氣體排放,例如遏制食物浪費、轉向富含植物的飲食;廢物管理具體措施包括實行源頭分類收集、加強資源化利用以及保證低碳處理處置等。

研究報告以2020~2060年為時間跨度,分析了循環經濟在農業-食品領域的減排潛力。

在基準情景下,中國農業-食品領域的溫室氣體排放將從2020年的19.8億噸二氧化碳當量上升到2060年的24.8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在循環經濟情景下,通過減少損耗浪費和加強廢物管理,2030年農業-食品領域的溫室氣體排放將降至21.1億~21.7億噸二氧化碳當量,2020~2030年可累積減少4.2億~9.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溫室氣體排放,2060年將降至2.21億~2.34億噸二氧化碳當量,2020~2060年間可累積減排35.7億~70.8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研究報告結果顯示,在各環節中,減少餐桌上的浪費和運輸上的損耗帶來的減排效果最為明顯。

未來,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塑料、紡織、農業-食品等生產、生活消費領域的溫室氣體排放將會大幅增長。研究報告認為,為保障碳中和目標的實現,需在上述領域大力推廣循環經濟措施以削減其溫室氣體排放,助力產業的循環經濟發展,推動實現“雙碳”目標。

通過量化分析上述三個領域循環經濟的重點策略和措施,研究報告建議中國政府未來應繼續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健全相關法律法規與制度體系,完善循環經濟發展頂層設計,在循環經濟投融資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鼓勵和支持符合循環經濟理念的產品服務及系統設計的創新,充分發揮循環經濟在促進能源轉型外的其他關鍵作用。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