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2022碳中和領域十大新聞事件

2023-1-16 14:17 來源: 環球零碳

編者按:

人類歷史,最殘酷的事情莫過于災疫與戰爭,沒想到整個2022年被這兩大主題纏繞和交織。

年初爆發的俄烏戰爭,持續了近一年還沒停歇,擾動全球能源安全神經,改變地緣政治,撬動大宗商品價格飆升,世界貿易格局和產業鏈為之重構。持續了三年的疫情,在2022年迎來管控最嚴格時期,也迎來放松管控的最佳窗口。

戰爭疊加疫情,同時穿插著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噪音,加劇了全球經濟衰退風險,也使得2022年成為最艱難和最不確定性的一年。

站在2022年終點回顧這一年,在不確定性中,唯一確定的是,全球在碳中和行動中找到了共識,在應對地球變暖中攜手而行。各國加大了可再生能源的投資和布局,綠色工業革命和氣候融資,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一抹綠色。中國的新能源大基地建設,美國數千億的氣候法案補貼,歐洲的清潔能源替代計劃,中東北非的氫能經濟騰飛,讓我們看到了世界經濟觸底反彈的新希望。

回顧過去,是為了更好地前瞻未來。面對即將遠去的2022,《環球零碳》廣泛咨詢專家意見,并通過廣大網友投票,梳理和評選了2022年碳中和領域的十大新聞事件,分為國內和國際篇。

大事件很多,難免掛一漏萬。在我們評選的這些新聞事件之外,網友心目中的碳中和新聞大事件一定也很多,歡迎各位留言,我們將從中抽取部分網友的反饋,送出碳中和經典書籍。

01

俄烏沖突加速全球可再生能源轉型,歐盟發布RepowerEU計劃擺脫俄羅斯能源依賴

2月24日,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特別軍事行動,俄烏沖突正式爆發。沖突爆發后,歐美國家迅速開啟對俄羅斯多輪制裁,俄油氣出口嚴重受阻,影響國際能源市場供需平衡,導致全球能源危機加劇。

在俄烏沖突爆發后的數周和數月內,全球原油價格升至 2008 年的最高水平。巨大的能源供應缺口推高歐洲能源價格,倒逼更具成本優勢的煤電重啟,疊加今夏持續高溫干旱水電產量下降,傳導至碳價飆升(最高突破99歐元/噸),歐洲一度氣價、油價、電價、碳價齊飛。

俄烏沖突造成的全球能源危機正造成深刻的長久轉變,能源安全成為加速全球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新動力。特別迫使歐洲更加堅定了擺脫單一能源供給和加速能源轉型的決心。

5月18日,歐盟委員會正式公布了 “RepowerEU”計劃 。該計劃旨在擺脫對俄羅斯的化石燃料依賴并加速歐盟的綠色能源轉型,要求在今年將俄羅斯天然氣的進口量減少到三分之一,然后到2027 年對俄羅斯的依賴度將降至零。歐盟委員會估計,從現在到 2027 年,實現 REPowerEU 目標需要額外投資 2100 億歐元,至2030年,該計劃則需要耗資3000億歐元。但這將在減少化石燃料進口方面每年節省近 1000 億歐元。

9月14日,歐洲議會通過2018年再生能源指令的新修訂版,支持歐盟2030年的再生能源占比,從早先6月份提出的40%上修到45%。當前法律規定,歐盟需在2030年之前至少實現32%的可再生能源目標。而新的45%的目標,超過了歐盟各成員國在6月確定的40%目標。

02

美國史上最大氣候投資法案落地,3700億美元用于氣候轉型

8月16日,美國總統拜登簽署《2022年通脹削減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IRA),令該立法正式生效。

該法案中用于能源安全及氣候轉型的投資達到3690億美元,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一筆氣候投資,該氣候投資計劃主要分為五個部分,包括降低消費者能源成本、保障美國能源安全和國內制造業、助力各領域脫碳實現經濟去碳化、推動社區和環境公平以及支持農場、林地、偏遠地區轉型等。該法案有望助推美國在2030年較2005年減少40%的溫室氣體排放,將加快推動全球能源綠色轉型。

法案全面涵蓋新能源行業各個細分領域,對新能源汽車、光伏、風電、儲能、氫能等清潔能源相關領域均給予了較大力度的政策與稅收補貼支持。重要舉措包括給予電動新車/二手車購買者7500/4000 美元的稅收抵免、給予戶用光伏/熱泵10 年期的稅收抵免、給予公用事業公司300 億美元定向補貼/貸款用于清潔能源項目投資等,將會加速美國新能源轉型力度,使新能源產業步入黃金發展期。

03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第二十七屆會議取得歷史性突破,首次確定設立氣候“損失和損害”基金

11月6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第二十七屆會議(COP27)在埃及沙姆沙伊赫舉行。本次大會以“落實”為主題,經過締約方的艱苦談判,就《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巴黎協定》落實和治理事項通過了數十項決議,圍繞減緩、適應、資金、損失與損害等方面達成了一攬子相對平衡的成果。

大會通過政治成果文件“沙姆沙伊赫實施計劃”,強調各方應切實將已經提出的目標轉化為行動,合作應對緊迫的氣候變化挑戰,首次確定設立“損失和損害”基金,以幫助脆弱國家應對氣候災難的損失和損害,取得了歷史性突破,推進了全球氣候治理進程,受到國際輿論積極評價。

期間,中方向《公約》秘書處正式提交了《中國落實國家自主貢獻目標進展報告(2022)》,體現了中國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決心和努力。

04

歐盟碳市場與碳關稅方案落地,全球首個碳關稅將于2026年開始征收

12月18日,歐盟理事會和歐洲議會就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EU ETS)改革方案達成了協議,同時確定了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又稱“碳關稅”)實施細節。明確到2030年,EU ETS涵蓋部門的排放量必須減少62%,現有的免費配額削減將從2026年開始,直到2034年所有免費配額退出。

與此削減速度相匹配,CBAM設置2023年10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為過渡期,在此期間受影響的企業只需要履行報告義務。正式實施從2026年開始,涵蓋產業范圍包括鋼鐵水泥、化肥、鋁、電力和氫氣、間接排放(即在生產過程中使用外購電力產生的碳排放)及少量下游產品。

EU ETS和CABM方案通過,對歐洲工業界明確了“投資綠色技術是有回報的”,同時對特定進口產品征收的碳關稅,保護了歐盟境內的氣候行動,但也在無形中增加了其他出口國和地區的準入門檻,將對國際貿易產生深遠影響,國際社會迫切需要建立有效的碳排放市場規則對話機制,通過國際合作實現全球范圍減排目標。

05

中國與阿拉伯國家加強氫能、儲能、風光合作,構建能源立體合作新格局

12月9日,首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峰會、中國-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峰會在沙特首都利雅得舉行。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面向阿拉伯世界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外交行動。中阿領導人共聚一堂,共商中阿關系發展大計,共繪未來合作藍圖,共創中阿戰略伙伴關系美好未來。

峰會發表了《首屆中阿峰會利雅得宣言》,還發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阿拉伯國家全面合作規劃綱要》以及《深化面向和平發展的中阿戰略伙伴關系文件》。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中阿務實合作“八大共同行動”,涵蓋支持發展、糧食安全、衛生健康、綠色創新、能源安全、文明對話、青年成才、安全穩定8個領域。

能源是中阿合作的重點領域,是中阿關系的壓艙石。此次出訪期間,習近平主席將“能源安全”列為“八大共同行動”之一,特別提出“構建能源立體合作新格局”,為中阿能源合作開新局。

構建能源立體合作新格局內容包括:中國將繼續從海合會國家持續大量進口原油,擴大進口液化天然氣,加強油氣上游開發、工程服務、儲運煉化合作。充分利用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平臺,開展油氣貿易人民幣結算。加強氫能、儲能、風電光伏、智能電網等清潔低碳能源技術合作和新能源設備本地化生產合作。設立中海和平利用核技術論壇,共建中海核安保示范中心,為海合會國家培養300名和平利用核能與核技術人才。

06

全世界最大煤炭出口國放棄煤電,美日歐聯手提供資金支持

9月13日,印尼總統佐科簽署了第112/2022號總統條例,該法規旨在鼓勵和推動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并計劃在未來30年內讓國內大批燃煤電廠退役。印尼國有企業部部長艾瑞克?托希爾表示,印尼需要花費6000億美元逐步淘汰共計15吉瓦的燃煤發電,并增加類似規模的可再生能源發電能力。印尼計劃讓燃煤電廠再運行10年,然后在接下來20年的時間里完全擺脫化石燃料。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出口國,印尼的目標是到2025年將可再生能源在其能源結構中的比例提高到23%,但迄今為止這一比例僅為12%左右。

作為世界第四人口大國和東南亞第一大經濟體,印尼對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長,印尼擁有豐富的煤炭資源,是全球最大的煤炭生產國,也是也是全球最大的煤炭出口國,2021年的煤炭出口總量達4.35億噸。印尼也是全球第八大溫室氣體排放國,該國約60%的電力靠煤炭發電。

11月15日,美國、日本以及部分歐洲合作伙伴表示,將組建一個國際聯盟組織,調動200億美元的公共和私人資金,幫助印度尼西亞關閉煤電廠,將該行業的排放峰值提前7年至2030年。

07

卡塔爾花巨資舉辦首屆碳中和世界杯

2022世界杯主辦國卡塔爾曾在2020年1月立下賽事碳中和的承諾,并在同年9月制定了碳中和詳細路線圖,包括提高意識、測量排放、減少排放、抵消排放等步驟。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卡塔爾組委會公布了包括建設可持續建筑、規劃可再生能源解決方案、體育場館回收、全球可持續發展評估系統(GSAS)認證、打造綠色空間和綠色交通等在內的十項減少碳足跡措施。

2021年,國際足聯對外發布了《卡塔爾世界杯溫室氣體核算報告》。報告顯示,從2011年4月至2023年6月的籌備、賽事和賽后三個階段,本屆世界杯報告期,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估計為363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卡塔爾承諾向全球碳理事會(GCC)購買180萬個碳抵消額度,每一個抵消額度代表1噸二氧化碳。

這是一場首次提出碳中和目標的世界杯,卡塔爾為此付諸了種種舉措,成為國際賽事活動中的積極趨勢。這些措施的落地既離不開足夠的資金支持,又得益于該國正在實施的轉型策略。

08

2022極端高溫席卷全球,或將成為未來世界氣候新常態 

2022年,極端高溫天氣席卷全球,多地出現史上罕見熱浪,考驗著人類生存極限。

今年年初,南半球的多個國家和地區見證了歷史性的極端高溫天氣: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氣溫一度上升到44℃;巴西南部也受到源于阿根廷的熱浪影響,氣溫上升至1912年以來的最高水平;澳大利亞氣象局則稱在該國西部名為Onslow的小鎮測得50.7℃的氣溫,追平了1960年以來的歷史最高溫紀錄。

今年3月開始,北半球一些國家和地區也遭受熱浪沖擊。6-8月,我國多次發布全國級別的高溫紅色預警;7月中旬,英國出現了自開始監測溫度以來的首個40℃以上高溫。歐洲多國高溫逼近歷史極值,北美多地創下高溫歷史記錄。持續的極端高溫還引發了干旱和山火等系列災害,歐洲甚至遭遇500年來最嚴重干旱,多條主要河流干涸斷流,造成水運困難、水利發電嚴重不足、農業旱情嚴重等情況,給人類帶來了難以估量的損失。

在所有極端高溫事件中最極端的例子莫過于發生于兩極地區的熱浪天氣。今年北半球夏季,北極圈的溫度一度飆升到32.5℃。美國國家冰雪數據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7月15日至17日,格陵蘭冰蓋每天流失冰量達到大約60億噸。與此同時,“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項目”觀測到,南極海冰面積達到了44年衛星數據記錄中7月的最低值。

8月9日,世界氣象組織( WMO)表示,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與今年類似的極端高溫天氣將在未來成為世界氣候的新常態。可以確定的是,全球氣候變暖會使各地極端天氣發生頻率更高、強度更大、持續時間更長,后果也更嚴重,國際社會攜手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迫在眉睫。

09

美國宣布核聚變實現歷史性突破

12月13日,美國能源部宣布,美國科學家首次在核聚變反應中實現了凈能量增益。這是數十年來尋找產生清潔和無廢料核電方法的里程碑式的成就。這一突破預示著,核聚變或許最終可以為化石燃料提供一種豐富的、零碳排放的替代品。

美國能源部長詹妮弗·格蘭霍姆(Jennifer Granholm)在發布會上稱,“這是一項里程碑式的成就”。

數十年來,全球科學家試圖開發核聚變,支持這一研究的科學家認為,掌握核聚變技術,可以使人類不再依賴導致氣候升溫的化石燃料。但專家們稱,這使我們向核聚變動力的未來又近了一步,但在這成為現實之前,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10

歐盟達成歷史性協議,將從2035年起禁止生產新的燃油車

10月27日,歐盟委員會、歐洲議會以及歐盟成員國的談判代表達成了一項協議,將從2035年起禁止生產新的燃油車,該協議旨在加快向電動汽車轉型,并應對氣候變化。

歐盟國家、歐洲議會以及起草新法律的歐盟委員會談判代表一致認為,汽車制造商必須在2035年之前實現凈零排放。這意味著從2035年起,新的燃油車將無法在歐盟境內銷售。

歐盟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集團,其舉措可能促使其他主要經濟體也逐漸為碳排放設立一個具體的目標。而隨著監管機構加大對汽車制造商的壓力,許多汽車制造商已宣布投資電氣化。

編者按:

人類歷史,最殘酷的事情莫過于災疫與戰爭,沒想到整個2022年都被這兩大主題纏繞和交織。

年初爆發的俄烏戰爭,持續了近一年還沒停歇,擾動全球能源安全神經,改變地緣政治,撬動大宗商品價格飆升,世界貿易格局和產業鏈為之重構。持續了三年的疫情,在2022年迎來管控最嚴格時期,也迎來放松管控的最佳窗口。

戰爭疊加疫情,同時穿插著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噪音,加劇了全球經濟衰退風險,也使得2022年成為最艱難和最不確定性的一年。

站在2022年的終點回顧這一年,在不確定性中,唯一確定的是,全球在碳中和行動中找到了共識,在應對地球變暖中攜手而行。各國加大了可再生能源的投資和布局,綠色工業革命和氣候融資,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一抹綠色。中國的可再生能源大基地建設,美國數千億美元的氣候法案補貼,歐洲的清潔能源替代計劃,中東北非的氫能經濟騰飛,讓我們看到了世界經濟觸底反彈的新希望。

回顧過去,是為了更好地前瞻未來。面對即將遠去的2022,《環球零碳》廣泛咨詢專家意見,并通過廣大網友投票,梳理和評選了2022年碳中和領域的十大新聞事件,分為國內和國際篇。

01

中國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已經建立

2021年10月24日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作為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中的“1”,對指導和統籌“雙碳”工作起到綱領性作用。緊隨其后于10月26日發布的《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作為“N”系列政策中的首要文件,對后續出臺的“N”系列政策起到統領作用。

在“雙碳”頂層設計框架明確之后,各有關部門制定了分領域分行業實施方案和支撐保障政策,包括能源、工業、交通運輸、城鄉建設、建材等分領域分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以及科技支撐、能源保障、碳匯能力、財政金融價格政策、標準計量體系、督察考核等保障方案紛紛發布。各省(區、市)也制定了本地區碳達峰和碳中和實施方案。

2022年7月,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召開聯絡員會議,全面總結2022年上半年工作進展時表示,總的看,中國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已基本建立,各領域重點工作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取得良好開局。

02

“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出爐,大型風光基地建設提速

6月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等九部門聯合印發的《“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明確提出,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加快建設黃河上游、河西走廊等七大陸上新能源基地;重點建設山東半島、長三角、閩南等五大海上風電基地集群;重點部署城鎮屋頂光伏行動、“光伏+”綜合利用行動等九大行動。

作為“十四五”新能源發展的重中之重,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加快推進。

2021年12月,國家公布第一批風光大基地下項目清單,共計50個項目,總規模達97.05 GW裝機。今年2月,發改委、能源局下發《以戈壁、沙漠、荒漠為重點地區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規劃布局方案》,計劃到2030年,規劃建設風光基地總裝機約4.55億千瓦。

今年11月29日,發改委發布消息稱,目前第一批9500萬千瓦基地項目已全部開工建設,印發第二批項目清單并抓緊推進前期工作,組織謀劃第三批基地項目。

03

電力現貨市場“基本法”征求意見,全國統一電力現貨市場要來了

11月25日,國家能源局發布《電力現貨市場基本規則(征求意見稿)》,規范電力現貨市場的運營和管理,依法維護電力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推進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電力市場體系建設。

《基本規則》明確推動儲能、分布式發電、負荷聚合商、虛擬電廠和新能源微電網等新興市場主體參與交易;提出構建容量補償機制;明確了輔助服務費用的疏導,電力用戶獲得公平的輸配電服務和電網接入服務等。

電力現貨市場基本規則是國家層面首次出臺電力現貨市場規則性文件,被認為是電力現貨市場“基本法”,對參與市場主體、市場銜接、信用管理等作出細則性要求,將推動電力現貨市場從試點走向全國。

04

全球首個零碳產業園建成投產,首批零碳電池出爐

遠景科技集團在全球范圍內首創“零碳產業園”模式,于鄂爾多斯落地全球首個零碳產業園,并于2022年4月8日正式建成投產。

遠景鄂爾多斯零碳產業園集成了綠色能源的生產和消費,成為綠色工業革命的基礎單元,每年能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億噸,創造千億元產值,有助于中國實現區域平衡發展和共同富裕。

基于在鄂爾多斯的成功實踐,遠景正在全國多地推廣和落地零碳產業園。此外,中國零碳產業園模式正陸續在英國、西班牙等國家落地,為當地可持續經濟、就業、環境帶來深遠影響。

與此同時,4月22日,遠景科技集團旗下的遠景動力正式發布了國際首批“零碳電池”,并獲得權威認證,為全球領先電動汽車OEM提供零碳電動化轉型支持。

遠景動力供貨歐洲市場的EAHE2201A型號鋰離子動力電池進行了從原料開采、加工、包裝、運輸到生產的碳足跡分析,并通過綠電應用和碳匯采購的方式進行抵消,獲得國際權威認證機構TüV南德頒發的“碳中和認證(PAS2060)”,這也是TüV SüD 在動力電池領域頒發的第一張碳中和證書。

05

我國首個百萬噸級CCUS項目全面建成投產

8月29日,中國石化宣布,我國最大的碳捕集利用與封存全產業鏈示范基地、國內首個百萬噸級CCUS項目——“齊魯石化-勝利油田百萬噸級CCUS項目”正式注氣運行,標志著我國CCUS產業開始進入技術示范中后段——成熟的商業化運營。該項目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碳100萬噸,相當于植樹近900萬棵,對搭建“人工碳循環”模式具有重要意義,將為我國大規模開展CCUS項目建設提供更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和技術數據,有效助力我國實現“雙碳”目標。

這個項目的碳捕集環節,實現全部設備國產化。在碳利用與封存環節,中國石化擁有多項核心技術。在注入端,針對液態二氧化碳易氣化外排及多井同時注入計量分配難度大的難題,勝利油田攻關研發全密閉高效注入技術,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注入系列裝備,破解了“零排放、低溫計量、分壓分注”等核心技術難題。

06

中國首顆碳星發射成功,我國碳匯監測進入天基遙感時代

2022年8月4日11時08分,我國首顆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衛星“句芒號”成功發射。

這顆“碳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遙感衛星總體部抓總研制,將廣泛應用于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陸地生態和資源調查監測、國家重大生態工程監測評價、大氣環境監測和氣候變化中氣溶膠作用研究、災害監測評估、農情遙感監測等。我國傳統的碳匯測量主要依靠人工對森林植被進行抽樣監測,為了讓中國森林碳匯邁向天基遙感時代,衛星研制團隊花了十年時間鑄星。

碳星將在碳儲量監測、生態資源詳查、國家重大生態工程監測評價等方向提供遙感監測服務,為“美麗中國”發揮遙感力量,提高我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話語權和主導權。

07

長江流域遭遇61年最嚴重干旱,水電外送大省四川鬧電荒

2022年7月以來,極端熱浪席卷中國南方部分地區,長江流域遭遇1961年以來最嚴重的氣象干旱,出現罕見的“主汛期反枯”。

川渝成核心災區,四川遭遇了歷史同期最高極端高溫、最少降雨量、最高電力負荷“三最”疊加。在此情況下,水電大省四川首次在豐水期出現嚴重缺電,給經濟發展帶來重大制約性影響。有分析認為,干旱缺電問題恐令中國經濟前景雪上加霜,甚至威脅“世界工廠”地位。

“水電大省為何會缺電”引發廣泛討論,除了短期內出現的極端天氣因素,也有電源、電網等方面中長期形成的結構性因素。有專家提出,四川水電發展很快,但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開發沒同步跟上,導致水風光多能互補跟不上。此次缺電也暴露了四川相關硬件建設(尤其是電網和儲能設施)的一些不足。

08

白鶴灘水電站全面投產發電,世界最大清潔能源走廊建成 

12月20日,世界技術難度最高、單機容量最大、裝機規模第二大水電站——白鶴灘水電站最后一臺機組順利完成72小時試運行,正式投產發電。至此,白鶴灘水電站16臺百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全部投產發電,標志著我國在長江上建成世界最大“清潔能源走廊”。

白鶴灘水電站是實施“西電東送”的國家重大工程。三峽集團在長江干流建設運營的烏東德、白鶴灘、溪洛渡、向家壩、三峽、葛洲壩6座巨型梯級水電站,共安裝110臺水電機組,總裝機容量達7169.5萬千瓦,形成世界最大“清潔能源走廊”。6座水電站聯合調度、協同運行,年均發電量可達3000億千瓦時,每年可節約標煤約9045萬噸,有效緩解華中、華東地區及川、滇、粵等省份的用電緊張,為“西電東送”和電網安全穩定運行提供有力支撐。

國家能源局表示,白鶴灘水電站全部建成投產,對我國水電開發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擬依托流域梯級水電調節能力,通過多能互補、一體化開發等方式,帶動周邊6000萬千瓦以上的風電、光伏發電等新能源開發,進一步打造金沙江下游清潔能源走廊,為我國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09

北京冬奧會成為迄今為止第一個“碳中和”冬奧會 

2月4日,北京冬奧會開幕。低碳管理,貫穿在北京冬奧會籌辦全過程。北京冬奧組委與主辦城市政府共同努力,積極推動低碳項目建設,充分應用低碳技術,通過光伏和風能發電的低碳能源利用,低碳場館建設、低碳交通、低碳辦公等低碳管理措施,采取地方捐贈林業碳匯、企業贊助核證碳減排量等方式實現碳補償,圓滿兌現北京冬奧會實現碳中和的承諾,北京冬奧會成為迄今為止第一個碳中和的冬奧會。

此外,北京冬奧會還建立了覆蓋基線/實際排放量核算、減排量核算及抵消全流程的碳中和方法學。這不僅對未來其他城市舉辦奧運活動提供借鑒,也為中國企業和其他重大活動提供了低碳樣本。

10

中國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發布,氫能企業融資火熱

2022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明確了氫的能源屬性,是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組成部分。同時,明確氫能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點方向,是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打造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增長點。

此外,規劃提出到2025年使可再生能源制氫量達到10至20萬噸/年,燃料電池車輛保有量約5萬輛,實現二氧化碳減排100-200萬噸/年。2030年形成較為完備的氫能產業技術創新體系、清潔能源制氫及供應體系,2035年形成氫能多元應用生態,可再生能源制氫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明顯提升等目標。

在氫能源產業鏈受到政策加持背景下,國內氫能源產業一改往日緩慢推進的狀態,頭部公司紛紛啟動IPO,證券化進程明顯加快。

除了億華通即將完成A+H上市、國鴻氫能已經遞表港交所外,其他玩家也在趁熱打鐵,加緊在一級市場融資。治臻股份、國富氫能等多家氫能企業也發起IPO沖刺,但因為各種原因遭遇IPO“撤單”。

國氫科技宣布完成B輪融資簽約,融資金額45億元,投后估值高達130億元,成為當前國內氫能行業估值最高的獨角獸企業

以上信息源自于網絡。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立,僅供學習參考、交流之目的,如有侵犯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及時刪除!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