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化肥廠生產、油田用來采油的氣體是什么”,很多人不了解,但說到光合作用必需原料、能造成溫室效應,多數人知道是二氧化碳。如今,
山東就有條二氧化碳“變廢為寶”產業(yè)鏈。春節(jié)前,記者走近這條二氧化碳捕集、驅油與封存一體化應用產業(yè)鏈,一探究竟。
上午8時,記者趕到位于淄博市臨淄區(qū)的齊魯
石化公司第二化肥廠,紅底黃字的“第二化肥廠”字樣頗有“穿越感”。按照安全生產規(guī)范,記者換好工作服、佩戴安全帽之后進入廠區(qū),目光所及是
化工企業(yè)常見的各種管道。
步行約十分鐘,一些幾層樓高的設備靜靜矗立。“工人在遠程操控。”第二化肥廠黨委書記高鵬說,這就是二氧化碳回收利用裝置,其以尾氣中的二氧化碳為原料,經過增壓、低溫液化并提純后回收,純度超過99%。
去年8月,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全產業(yè)鏈示范基地、全國首個百萬噸級CCUS項目——齊魯石化-勝利油田CCUS示范工程正式投產。齊魯石化捕集二氧化碳,運到勝利油田驅油并封存,實現了驅油與碳
減排的雙贏,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碳100萬噸,相當于植樹近900萬棵。
由于尾氣中的二氧化碳純度本就達90%,回收成本低且相對固定,高鵬對項目未來信心滿滿:“這將帶動百萬噸級二氧化碳回收利用產業(yè)鏈。從長遠賬、生態(tài)賬看,項目社會效益大。”
不遠處的二氧化碳儲存罐區(qū),有四輛罐車正在充裝,每車可載25噸。勝利油田
運輸分公司二氧化碳運輸項目部副經理肖坦喜說,每天約60個車次,還專門配備了42輛LNG運輸車。
雖然同在淄博市,勝利油田適宜這一技術的油藏卻在70公里之外的高青縣。在注汽技術服務中心CCUS濱博生產指揮室,大屏上能看到下轄15個注入站全景,共對應70余口注入井。工作人員可以直接與運輸人員遠程對話,指導他們做好安全防護,確保作業(yè)安全。
“注入時氣化的、部分隨油溢出的二氧化碳也能進一步回收處理,最終可實現99%的封存率。”注汽技術服務中心CCUS運維中心負責人張和平說,這些注入站自動化程度較高,可以實現二氧化碳高濃度報警和流出端自動切斷。
注汽技術服務中心黨委副書記劉海河說,從去年4月試運行以來,15個注入站已經注入二氧化碳超過24萬噸,算上其他區(qū)域共利用二氧化碳35余萬噸,相當于植樹300余萬棵。
根據設計,前述示范工程覆蓋特低滲透油藏儲量2500多萬噸,預計15年累計注入二氧化碳1000余萬噸,增油近300萬噸。
記者注意到,一條管道正在勝利油田和齊魯石化間雙向施工,今年上半年有望投用,屆時將實現二氧化碳長距離管輸。業(yè)內人士認為,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潛力巨大,他們將嘗試更多二氧化碳利用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