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歐洲理事會官網發布的消息,歐洲理事會和歐洲議會近日達成一項臨時協議,確定歐盟碳關稅將于2023年10月起正式試運行。英國、美國、加拿大和日本也緊隨歐洲提出開展碳稅項目。部分行業巨頭,如華為、為減少,在供應商標準中明確了環保要求。碳成為新的國際貿易壁壘,也是重要的資源環境生產要素,會重構產業和地區競爭力。作為外向型經濟大國,搶抓
碳中和紅利,提高產業和地區競爭力,培育零碳競爭力等不得、也等不起。
隨著碳達峰碳中和國家目標的提出,國內零碳城市、零碳工廠等概念應運而生,零碳競爭力逐漸引起重視并取得一定的發展。不容忽視的是,當前仍然存在產業發展不完善、
碳排放權交易
市場體系不健全和國際話語權弱等
問題,制約著零碳競爭力的提高。
要推進產業體系低碳轉型。資源要素已成為生產要素的組成部分,對生產構成了約束,影響著產業高質量發展。以數字化智能化為抓手推動傳統產業綠色轉型,充分釋放數據資源優勢,把握高效、低碳、智能的數字化技術發展趨勢,加快數據生產要素與傳統生產要素的融合,引導傳統企業開展數字化升級,優化生產流程、產業結構、環境治理,通過管理減少碳排放。推動能源低碳化轉型,增強風電、太陽能光伏發電和核電等綠色
電力在能源供給中貢獻能力,完善綠色電力市場化交易機制,全面提高能源的綠色化效率,實現全產業鏈條的低碳化轉型,通過能源結構轉型減少碳排放。加快碳捕集碳封存技術的研發,降低企業使用
減排技術的成本,提高減排技術使用的效益,推動碳捕集碳封存技術的規模化商業化應用,變“廢”為寶,通過技術減少碳排放。
扎實推進我國碳
排放權市場建設。完善健全的國內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運行機制,有利于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為企業培育零碳競爭力提供激勵;也有利于我國掌握與國際就承認國內碳價開展對話的主動權,提高國際
碳市場的話語權;更有利于將碳排放交易的收入留在國內,促進
碳匯產業發展壯大,夯實碳產業循環發展的基礎。從去年7月全國碳市場開啟以來,據能源交易所“全國
碳交易”公眾號公布,截至2022年11月30日,全國碳交易累計成交2.03億噸、90.16億元。我國碳市場雖然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碳市場,但仍然存在制度不健全、數據質量不高、納入行業范圍偏窄、交易方式單一等問題,導致市場參與不積極、市場流動性偏低。推動碳市場交易立法,完善管理運行的規章制度,加強制度保障,明確
政策發展方向,堅定行業發展信心;推動碳計量標準制定和應用,加強碳數據質量管理;逐步擴大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管控行業范圍,提高碳市場活躍度;加快重啟國家自愿減排交易機制,優化碳定價市場化機制,完善市場交易主體激勵機制,為培育企業零碳競爭力提供有力支撐。
積極參與國際碳排放標準體系建設。把握國際氣候治理結構性轉型的機遇,積極參與國際碳排放權體系建設,公平合理劃分碳排放的責任和碳排放的權力,爭取更多的主動權。關注國際統一碳市場發展,加快完善碳排放監測核查報告制度和標準體系,重視國內標準與國際標準的對接和溝通,加強與國際
碳信用的衡量標準、全球碳價的形成以及碳市場的互聯互通,參與國際碳市場標準制定,掌握碳市場話語權,提高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