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物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是人們生活中最基本的必需品。
從建國初期的食物短缺到勉強溫飽,再到今天琳瑯滿目的食物讓人挑花眼,我們的目標已經從“吃飽”變成了“吃好”。“早上吃什么、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甚至成了很多人每天的“哲學三問”。
然而,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一件關系氣候變化的“小事”應引起我們重視,那就是“食物浪費”。
越發達越浪費:全球每年食物浪費超萬億
聯合國全球事務理事會曾經公布一組數據,引起各界關注并反思:全球每年浪費的食物價值都超過一萬億美元,其中最發達的歐美國家占總量的60%。與之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地球上還有10億人處在饑餓中,超過25%的非洲人長期營養不良。
歐盟公布的另一組數據顯示:歐盟成員國一年丟棄的食物在1.4億噸以上,而種植、
運輸以及烹飪這些最終被浪費的食物背后,隱藏著更驚人的浪費。光制造和烹飪這1.4億噸食物所需要的淡水,就要兩個日內瓦湖或1780個杭州西湖的水量。
造成浪費雖有運輸(變質)等不可抗力因素,但主要還是人類的主觀行為。美國是全球浪費食物最嚴重國家,研究人員發現,在2007年到2014年期間,美國人每天浪費13萬6千公噸食物,相當于略多于1200萬公頃農田的收成,或者說美國所有農田產量的7%。全美生產的農產品當中,每年約有6000萬噸、價值1600億美元農產品遭丟棄。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表示,美國掩埋場里數量最多的單一垃圾,就是遭到浪費的食物;如果以人數換算,每名美國人平均每天浪費近一斤食物。根據數據顯示,平均每一個美國家庭每個月花在食物上的資金大約是600美金,其中一半以上的食物都會被直接扔進垃圾桶。
美國人格林菲爾德就做過一次試驗:他花了7周時間從威斯康星騎行到紐約,全程1600公里沒有在食物上花費一分錢,在300個垃圾桶內找到足夠滿足高強度運動熱量的蔬菜水果和蛋糕面包,甚至還有食用油、爆米花、融化的哈根達斯、干掉的披薩與帶血的牛排。
據悉,食物被浪費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缺乏口感和營養,更多的停留在表面。個頭小、略帶疤痕等都是食品被丟棄的原因。買多了吃不完最后過了保質期,也是食品被丟棄的重要原因。
“食物浪費國”是全球第三大溫室氣體排放國
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農食系統的
問題并未受到重視,但它所產生的
碳排放卻令人震驚。聯合國在《浪費食物
碳足跡》報告中指出:“如果把全球被遺棄的食物組成一個國家,將會是世界第三大溫室氣體排放國”。
農食系統包括農業生產、食品加工、包裝、運輸、零售和食品消費等各個環節,這也是食物從產生到走上餐桌的全過程。這其中每個環節的活動都與氣候變化密切相關。一方面,氣候變化引起的溫度和降水變化可能會加劇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另一方面,農食系統中的許多活動本身也是溫室氣體的排放源。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IPCC) 的第六次評估報告顯示,從2010年到2019年,包括土地使用在內的農業部門,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3%到21%。而如果再加上食品加工、包裝、運輸、零售和消費等相關環節,整個農食系統的溫室氣體排放占全球總量的比例則高達三分之一。這也就意味著,農食系統對全球氣候安全至關重要。
但遺憾的是,雖然食物生產消耗了大量資源,但人們對它們卻不夠珍惜。食品供應的充足、物質生活富足及科技進步讓獲取食物變得容易,于是,浪費發生了。
據統計,每年有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食物被白白浪費。浪費的主要形式有兩種——食物損耗(占浪費總量的63%)以及食物浪費(占浪費總量的37%)。前者是指食物在收獲、加工、儲運等過程中造成的食物量的減少;后者是指在零售或消費端丟棄原本可被食用的食物。而兩者相加,是近44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如果我們用世界各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來衡量,“食物浪費國”完全可以排到全球第三位。
有研究表明,每年處理過期和丟棄的被浪費食物,所產生的溫室氣體則占全球總量的7%,僅排放的二氧化碳就足以影響一個大陸板塊的氣候與環境。
牛津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即使目前所有的化石燃料排放都停止了,持續增長的農食系統排放也會阻礙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至2攝氏度的氣候目標的實現。
外賣正成為中國食物浪費“重災區”
在我國,食物浪費現象同樣嚴重:
◆ 據測算,2015年,我國城市餐飲業僅餐桌上食物浪費量就高達1700萬~1800萬噸,相當于3000萬~5000萬人一年的食物總量。
◆ 另一項統計顯示,我國每年浪費的糧食約3500萬噸,這個數字接近中國糧食總產量的6%。
◆ 在我國,大型聚會食物浪費率達38%,學生盒飯有1/3都會被扔掉。
而外賣更是成為食物浪費的“重災區”。
隨著我國外賣餐飲
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叫外賣”已成為很多人特別是年輕消費者的生活方式。據新華網報道,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上外賣用戶已達5.44億,外賣市場規模持續擴大。然而,“外賣經濟”升溫的同時,其背后的餐飲浪費現象也不容小視——寫字樓垃圾回收處多份外賣余量超過一半,沒喝幾口的奶茶直接被扔進垃圾桶……
此前,
安徽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師宋亮等,以安徽省在校大學生為例進行餐飲外賣食物浪費水平調研,結果表明,僅31.5%的受訪者表示外賣就餐幾乎不浪費。
調研發現,一些點餐的“隱形套路”成為消費者超量點餐的“推手”:
——“加單”反省錢,點餐“超必要”。多位消費者稱,滿減折扣、“天天神券”、外賣紅包已成為點外賣的“標配”,種種促銷活動常常讓自己“越算越浪費”。“有的時候點得越多越便宜,不少消費者會為了湊滿減、用紅包而‘強行加單’。
——小份價格高,大份搞促銷。記者在一家商戶的點餐頁面看到,該餐廳同一款招牌菜,小份50克重,標價78元;大份1000克重,標價138元。兩者價格相差近一倍,大份的菜量卻是小份的20倍。多位消費者表示,十分歡迎小份菜,但有的分量太少、性價比不高,明顯不劃算。
——強湊起送價,點完吃不了。“多數外賣商家起送價在20元左右,一些商家起送價超過50元,必須點夠分量才能配送。
有關專家指出,隨著近年來餐飲外賣行業的快速發展,不少消費者選擇點外賣就餐,亟須警惕點餐“超必要”現象造成規模較大的餐飲浪費。
除了外賣,聚餐、婚宴、自助餐等也是食物浪費的“高發區” 。有些人講面子要排場:“結婚是大事,只好按習俗來,寧多勿少”、“怕客人笑話自己摳門、不爽利”、“沒掏錢,更不好意思帶走”;不少人認為反正是自己花錢,如何消費是自己的自由。
美食變垃圾,如此浪費令人心痛。
制止餐飲浪費行為 總書記念茲在茲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多次就制止餐飲浪費行為提出明確要求,對如何厲行節儉作出指示,強調要建立剛性的制度約束、嚴格的制度執行、強有力的監督檢查、嚴厲的懲戒機制。
2013年1月17日,習近平在新華社《網民呼吁遏制餐飲環節“舌尖上的浪費”》的材料上作出批示,“要采取針對性、操作性、指導性強的舉措,加強監督檢查,鼓勵節約,整治浪費。”
習近平一直提倡“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社會風尚,多次強調“勤儉是我們的傳家寶,什么時候都不能丟掉”,并常常以實際行動率先垂范。
他曾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舉例說:“媒體報道,一所大學食堂的垃圾桶里經常有白花花的饅頭和米飯,清潔工看著心痛,撿起來再吃。這方面例子不在少數,一些大學食堂成了浪費食物的‘天堂’,觸目驚心!”
對此,習近平強調,要高度重視節約糧食。即使生活一天天好了,也沒有任何權利浪費!浪費糧食的不良風氣必須堅決剎住!
制止餐飲浪費行為,需要每一個人共同行動,珍惜每一簞食、每一瓢飲。
結語:食物浪費與氣候變化和糧食安全息息相關,我們每個人都要行動起來,厲行節儉、反對浪費,保護地球家園,更是保護我們自己少受饑餓之苦、少遭自然之害。居安思危,從來都不過時,無論糧食豐欠,請記住“敬天惜糧”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人類永恒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