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在第二屆中國數字
碳中和高峰
論壇上,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黨委書記、主任田成川發布了中國首個《中國
碳普惠發展與實踐案例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通過對39個碳普惠平臺(或碳賬戶)案例進行總結分析,根據項目主導方、參與主體方和激勵模式等維度進行對比、歸納、總結,將當前的碳普惠機制分為兩類:政府主導的碳普惠機制和企業主導的碳普惠機制。
《報告》分析了兩種類型碳普惠機制各自的特點,提出政府主導的多元碳普惠機制是新型的環境治理體系下碳普惠發展的新模式,有助于推動綠色生活方式形成,更好推動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發展。
碳普惠是指將企業與公眾的
減排行為進行量化、記錄,并通過交易變現、
政策支持、商場獎勵等消納渠道實現其價值。
其中,政府主導的碳普惠機制是由各地政府部門推動建立,以政府平臺和企業合作用戶減排場景和激勵模式的碳普惠機制。這類機制的特點是公益性強,有公信力,理論基礎強,包括政府頂層設計碳普惠體系建設工作方案和管理辦法,相關
方法學和標準,促進碳普惠減排量的交易等。
《報告》指出,政府主導的新型多元碳普惠機制正在快速發展。目前,該機制已經應用在
北京2022冬奧會“低碳冬奧”、瀘州市“綠芽積分”、北京市“綠色生活季”、
山西省“三晉綠色生活”等地方級和大型活動碳普惠平臺。
在實踐中,多元碳普惠機制獲得了多方認可,相關政策文件中也對該機制提出明確要求。比如,2021年9月,國家網信辦發布的《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1)》中明確提出,積極探索多元參與、可持續的碳普惠機制。2022年10月,生態環境部發布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政策與行動2022年度報告》也肯定了各地政府探索開展創新性自愿減排機制——碳普惠,激勵全社會參與
碳減排,并肯定了多家機構推動成立“碳普惠合作網絡”,建立多元社會化參與機制,推動碳普惠更好落地。
而以企業主導的碳普惠機制是指單一企業發起、以企業自身或合作企業的用戶低碳行為作為減排場景和激勵的 碳普惠機制。比如,螞蟻集團-螞蟻森林、 京東物流-青流計劃等。
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倡導綠色消費,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碳普惠平臺及“個人碳賬戶”的建立無疑會極大推動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從而推動消費側的綠色低碳轉型。
記者了解到,《報告》是通過對我國碳普惠發展的歷史與現狀進行了調研與分析,認清碳普惠的定義、特點、優勢、意義及影響,并通過案例分析提出促進碳普惠的發展對策和建議,對我國碳普惠的發展前景進行展望,為助力我國雙碳目標的實現,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貢獻中國智慧和解決方案。
《報告》還對政府、企業、社會組織開展碳普惠工作提出了建議和展望:建議政府持續推動多元碳普惠機制有效落地,加強碳普惠基礎建設,從管理制度體系,技術支撐體系,碳減排量消納體系和激勵機制方面穩步推進,加強對碳普惠平臺的宣傳倡導。
同時,《報告》也建議企業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創新公眾減排激勵方式,主動參與碳普惠標準制定工作,積極加入“碳普惠合作網絡”,共建碳普惠平臺,主動實現自愿性碳中和,促進碳普惠體系形成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