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以“無形之手”激發更多減排動能 全國碳市場求解多重難題

2023-2-27 10:21 來源: 金融時報

  又是一個平平淡淡的交易日。2月20日,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CEA)掛牌協議交易成交量500噸,成交額28100.00元,開盤價、最高價、最低價均為56.20元/噸,收盤價較前一日下跌0.18%。當日無大宗協議交易。

  價格圍繞56元上下波動,成交量整體偏低,正是非履約期迫近時全國碳市場交易的常態。

  自啟動至今,全國碳市場運行已超過一年半。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數據顯示,全國碳市場正式上線以來,截至2月21日,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達2.31億噸,累計成交額達105.38億元。目前碳市場基本框架初步建立,運行平穩有序,交易量也滿足了控排企業的履約需求,符合碳市場作為減排政策工具的預期。但也必須看到,活躍度不高、碳定價激勵不足、碳數據核算難等問題仍在困擾著其發展。

  早在全國碳市場啟動之初,這一通過市場機制匹配供給和需求、實現均衡價格的模式就被各方寄予厚望。所謂碳市場,就是給碳排放制定一個價格(即碳價),把企業技術改造、綠色金融、社會消費等隱形的減排成本“放在了臺面之上”。業內普遍認為,這一方式可以有效引導稀缺的碳排放權資源優化配置,將減排責任壓實到企業,用“無形之手”促進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對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愿景意義重大。

  但是,這種理想機制的順暢運轉,有賴于激勵約束機制的精巧設計和制度的完善。如何更好激勵市場主體參與碳市場交易,發揮其“無形之手”的作用?碳價多少才是合理的市場均衡水平?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重啟為何仍未落地?圍繞上述問題,《金融時報》記者采訪了業界、學界和金融業的多位專家、學者。

  整體運行平穩履約驅動現象仍然明顯

  回顧一年多全國碳市場的表現,商道融綠董事長郭沛源認為關鍵詞就是平穩。“全國碳市場運行至今,交易和價格都比較平穩。”他表示。

  總體來看,的確如此。在履約方面,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順利完成。首個履約周期共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履約完成率達99.5%。在市場交易方面,全國碳市場初期平穩有序開展交易,初步發揮了碳定價的作用。在制度層面,全國碳市場運行框架基本建立,企業減排意識和能力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基本實現了預期建設目標。

  不過,這種平穩下也有頗多值得關注的地方。中科院天空地一體化雙碳監測與模擬實驗室副主任、中科院國家遙感中心碳中和評價體系實驗室副主任、中國國際科技促進會碳中和分會常務副秘書長史寅虎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盡管全國碳交易比較平穩,價格相對穩定,但與預期相比,鋼鐵行業延期入市交易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審批制度的暫未恢復,以及當前缺乏統一的碳排放監測、計量、核算、核查等技術和標準的實際應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全國碳市場的建設步伐。

  更多專家則提到了我國碳市場交易的“潮汐現象”。所謂“潮汐現象”,即全國碳市場臨近履約期市場活躍度相對較高,但其他時間活躍度較弱。而且,在整個交易周期中,市場流動性明顯不足。例如,觀察2023年1月數據可知,市場整體活躍度不高。1月CEA掛牌協議交易的日均成交量為1.61萬噸,較2022年12月的掛牌協議交易日均成交量5.01萬噸下降幅度較大。

  對于這種現象,郭沛源認為主要是因為參與交易的企業都是有履約需求的企業,部分企業履約意識、交易意識不強,快到履約期的時候才尋求交易。

  不過,業內專家都表示,隨著全國碳市場擴容,流動性不足、活躍度不高等問題有望得到較大改善。“這在一定程度上與碳市場的定位也有關,即強調控排屬性,而不是金融屬性。未來隨著參與企業增加,特別是如果未來能有投資者參與,市場流動性將增強,潮汐現象會沒有那么明顯。”郭沛源表示。

  史寅虎也預計,隨著鋼鐵、冶金建材等行業的入市交易,對于碳排放配額以及CCER的需求將會大增。

  碳定價:如何起到合理的激勵作用

  除了履約驅動現象背后的“流動性不足”問題,碳定價是否合理,能否激勵市場主體主動減碳也引發了業界廣泛討論。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碳價并非越高越好,但“過低的碳價會造成碳減排硬約束不足。”

  那么,徘徊在56元左右的定價是不是合理的市場均衡水平?對此,郭沛源表示,目前碳價相對以往有了更大激勵約束效應,但還是不足。此外,受交易規則等約束限制,碳市場價格傳導為社會減排成本的預期的機制還不成熟,價格信號的傳遞效應還未有效地形成。

  史寅虎也認為,當前全國碳市場碳價整體不高。“過低的碳價不利于形成市場化的激勵機制,無法吸引大量金融機構賦能實體產業。”不過他也談到,“過高的碳價會增加企業節能減排、生產工藝升級的成本。”在他看來,如何有效發揮全國碳交易市場的價格發現能力,賦能重點控排企業實現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是當前政府主管部門需要從政策制定端需要深度考量的問題。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院長王遙則提出,我國碳市場非履約期活躍度較弱以及碳價較低等現象也受當前碳配額總量控制與分配機制較為寬松的影響。她進一步解釋,由于配額分配方式僅“免費分配”一種,并未引入拍賣等有償分配方式,從而減少了企業面臨的配額短缺壓力,也降低了企業對配額的需求,使重點排放單位產生的大部分排放并未被碳配額成本覆蓋。因此,與歐盟碳市場受能源供應影響明顯、呈現碳價與天然氣價格漲跌同步的現象不同,我國碳市場碳價自啟動以來至2021年底,碳價整體變動情況與煤炭、天然氣價格變動相關程度不高,導致企業推動綠色轉型、推廣低碳技術應用的積極性不足。

  CCER重啟尋良機

  幾乎自全國碳市場啟動之日起,CCER重啟的呼聲就不絕于耳。這一自愿碳市場是強制碳市場的有益補充,可以促進形成市場“柔性機制”,豐富產品類型,幫助遵約市場和企業實現低成本減排,促進可再生能源發展; 同時充分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共同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工作。

  但是,為什么CCER重啟仍未落地呢?

  制度建設仍未完善是關鍵原因。史寅虎告訴記者,自2017年2月CCER停止審批后,至今已有近6年的時間,目前CCER領域最大的問題是老舊方法學無論從技術應用到適應行業領域,已無法滿足新時期國家核證自愿減排的需求,需要進一步完成老舊方法學的改進、改編等工作。

  此外,隨著低碳轉型的全面發展,也有一些新問題需要考慮,例如,以林業碳匯、海洋藍碳為代表的生態碳匯是否提高可抵消碳排放配額比例問題;是否降低集中式光伏、內陸風電、水電等現階段已經實現平價上網的清潔能源項目可抵消碳排放配額比例問題。“當主管部門正式發布新的CCER方法學時,CCER有望正式重啟。”史寅虎補充說。

  浙江省法學會環境資源法研究會副會長陳國強則提出,CCER市場前景廣闊,但CCER市場重啟前要解決數據的真實性問題。“在全國碳市場啟動后,碳數據造假問題對碳市場的聲譽和發展造成了不利影響。”他表示,由于CCER涉及的項目類型較多,為達到嚴格質量標準,相關方法學和配套制度均需要重新制定。與此同時,如何選取和管理項目審定、減排量核定中介機構也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史寅虎也認為,加強數據核查,摸清“家底”至關重要。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