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生態環境部召開3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大氣污染防治相關工作。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在會上介紹,2013年-2022年恰好十年,十年間我國的GDP總量增長了69%,PM2.5濃度下降了57%,實現了十連降,重污染天數下降了92%,二氧化硫濃度達到了個位數。
“特別是
北京市,2013年PM2.5濃度89.5微克/立方米,去年是30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數從58天降到了3天。全國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已經由2000多萬噸,現在分別下降到300多萬噸、900多萬噸,分別下降了85%和60%。”劉炳江說。
排放與氣象原因導致今年一季度空氣質量較差
今年開年以來,尤其是進入到二、三月份,中國多地出現重污染天氣,甚至還有沙塵暴頻發的現象。此外,兩會期間有一次溫度升高的過程,這次過程中鄭州和濟南一帶溫度達到30多度,甚至出現了臭氧污染,溫度升高導致的冷空氣減少,疊加其他不利氣象條件也使北京及周邊3月4號到7號出現了一次霧霾過程,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保定、廊坊、唐山五個城市出現。
對此,劉炳江表示,今年一季度的空氣質量形勢確實是不容樂觀,再過幾天一季度就結束了,空氣質量數據各項指標都是比較差的。“究其原因,無外乎還是排放和氣象兩方面的原因。”
排放方面,一方面經濟在全面恢復,原來在疫情期間,許多經濟活動停止或者減產,現在在全面恢復。以2019年作為正常年來說,2022年汽油的消費量同2019年相比下降了9.2%,柴油下降了3.2%,今年以來基本恢復。目前
鋼鐵、
有色、焦炭等“兩高”產品也紛紛在增長,這是自然的增長。
“原來國家化解過剩產能的一些重點行業,通過產能置換合法合規新建的重大項目已逐步建成投產,產量在釋放,帶來的污染物排放量也在增加。”劉炳江表示,同時一些地方極力追求經濟增長,盲目上一些“兩高”項目,還有一些企業為了追求經濟利潤,違法違規排污。
對于如何統籌好經濟發展和生態環保之間的工作,劉炳江表示,一方面,要發揮生態環保對經濟的支撐保障作用,支持服務保障好經濟的平穩運行和發展。環保
政策和經濟發展要同頻共振,不能形成合成謬誤。在經濟發展方面,治理空氣污染的一些重點工程也是拉動經濟增長的措施,比如說清潔取暖、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鋼鐵等行業超低排放改造等,這些都是重大投資項目,也列入到國家的“十四五”規劃102項重大工程之中,這些都對GDP的拉動非常有效,
減排量也能推動空氣質量的改善。
另一方面,要堅決守住生態環境保護的底線,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的盲目發展,堅持以“零容忍”的態度依法查處環境違法行為,促進實現
市場公平和競爭公正,避免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企業達標排放是底線。
“今年以來,面對排放量的增加和不利氣象條件疊加的不利影響,我們所能做的就是通過工程減排和向企業合規合法達標排放要減排量,這是一個堅定不移的方向。”劉炳江說。
“各級政府和企業業主在重點地區新建的涉煤項目一定要實行煤炭等量替代”
今年生態環境工作會議提出,2023年要持續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
在回答生態環境部將如何協同好減污降碳的工作的
問題時,劉炳江表示,生態環境部將會同相關部門,統籌大氣污染防治與“雙碳”目標要求,開展大氣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行動,從源頭減少大氣污染物和
碳排放。
一是強化頂層設計。我國碳達峰、
碳中和1+N的措施政策體系正在陸續出臺,2022年生態環境部出臺了《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我們也配合相關部門出臺工業、能源、
交通運輸領域以及鋼鐵、
石化化工、
建材、有色金屬等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以結構調整、布局優化為關鍵,以政策協同、機制創新為手段,圍繞重點領域、聚焦重點行業、突出重點地區,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這是頂層設計。
二是嚴控增量。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的盲目發展,嚴格落實國家的產業規劃、產業政策,“三線一單”、產能置換、污染物區域削減替代等要求。國家大氣污染物防治重點地區嚴禁新增鋼鐵、焦化、電解鋁、
水泥等產能。重點區域嚴格控制煤炭消費總量,要嚴格按照大氣法第90條要求,新、改、擴建用煤項目實行煤炭等量或者減量替代。
劉炳江同時強調,各級政府和企業業主,在重點地區新建的涉煤項目一定要實行煤炭等量替代,不能做違法的事情。
三是加強治理。能源領域,堅持發展非化石能源與煤炭集中清潔高效利用并舉,重點削減非電用煤,尤其是低效、分散、污染排放量大的散煤,持續推進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有序推進工業燃煤和農業用煤的清潔能源替代。產業領域,推行鋼鐵、焦化、燒結一體化布局,減少獨立煤炭洗選、獨立焦化、獨立燒結(球團)和獨立熱軋企業,推動鋼鐵、水泥、焦化行業和鍋爐超低排放改造。下一步持續推進鋼鐵、
電力、煤炭等重點行業的清潔化運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