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22日是第54個世界地球日,廣州地鐵發布《2023軌道
交通氣候行動—未來已來,綠色低碳軌道交通的可持續發展與一致行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向社會公布了2022年以來廣州地鐵建設在綠色低碳領域取得的成效。
報告基于國際視野和國內發展態勢,結合廣州地鐵對碳達峰
碳中和的思考與實踐,提出了軌道交通行業踐行綠色低碳和可持續發展的廣州方案,即由科技創新規劃布局未來 5-10年的綠色營建、“機械法+預制裝配”的施工體系帶動地下車站空間構筑體系進步、地下工程成套裝備研制和超高效智慧環控系統孵化實現上下游產業鏈垂直整合,在綠色低碳軌道交通技術體系構建中形成較為完整的碳工作體系,并持續在工程建設中推廣應用,旨在為市民帶來更舒適、健康、便捷的綠色出行新體驗。
報告由廣州地鐵建設管理有限公司主編,是對此前發布的軌道交通行業首個氣候行動報告的升級迭代,創新性地深化了綠色低碳軌道交通的理念,提出以“綠色標準體系構建”為引領,“雙碳工作體系”為抓手的發展路徑,對低碳/零碳軌道交通的主要矛盾、價值效益、關鍵驅動因素做了詳盡分析,指出未來低碳/零碳軌道交通的實施路徑。
報告總結了廣州地鐵建設過去一年在綠色低碳方面的典型案例,包括應用業務領先模型的科研創新規劃、軌道交通機械法建造技術體系、基于生態鏈整合與能力保持技術的超高效智慧環控系統和基于風險應對和韌性理念的軌道交通海綿城市建設等。同時報告也對軌道交通全行業的合縱連橫、數字碳中和、
碳交易可行性和綠色低碳專業人才培養等當前軌道交通行業熱點進行了探討。
科研九大方向
廣州地鐵表示一直致力于打造綠色地鐵、智慧地鐵,在
節能減排領域積累了豐富的技術和經驗。在勘察設計過程中,基于大數據分析開展綠色勘測技術研究,減少勘察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擾動;在“十三五”全線網165個站點全面應用高效智慧環控系統,目前十八號線首通段、二十二號線首通段實現了全線車站年平均運行能效比大于5的指標要求,采用磁懸浮機組的站點年平均運行能效比更高達6.15,標志著廣州地鐵此項技術由試點車站走向全面應用的成功。
高效智慧環控系統建設歷程
廣州地鐵表示,未來將繼續探索軌道交通行業綠色低碳發展的技術研究,基于全生命周期碳工作體系,著力提升綠色低碳研究、
碳足跡盤查和
碳資產管理、示范工程建造的能力,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原標題:廣州地鐵發布氣候行動報告,提出軌道交通碳中和廣州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