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是著力解決資源環境約束的突出
問題、實現全球社會經濟永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莊嚴承諾。但是實現這個目標,需要規模巨大的投資。投資怎么布局、資金從哪兒來、如何產生效益等,均面臨巨大的挑戰。本文主要從金融的視角,梳理碳中和ESG投融資的底層邏輯,解答如碳達峰、碳中和的實現路徑以及帶來的投資機會有哪些?什么是ESG以及ESG的信息披露和評價標準要求是什么?相關金融工具發展到什么程度?以及還面臨哪些問題和挑戰等問題。
一、碳中和的實現路徑及帶來的投資機遇
(一)中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兩種路徑
我國的目標是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實現該目標至少有兩種路徑,結合中國科學院將碳中和分為控碳期、減碳期、低碳期、中和期四個階段,這兩種路徑如圖1所示。路徑一為當前不限制
碳排放,甚至加速碳排放,在2030年達到一個較高的峰值。優點是為我國創造了一個更大的總碳排放空間,缺點是2030年之后的碳中和壓力較大。路徑二是從現在就開始限制和減少碳排放。優點是減碳的時間較長,缺點是現在就要開始進行減碳方面的投入。
2007年以來,中國一直是全球碳排放量最大的國家,特別是最近十幾年增長非常迅速,目前碳排放量在全球的占比超過1/4,比美國多一倍。
控制碳排放主要從能源結構、技術升級、固碳回收著手。根據相關研究,目前我國碳排放的主要來源是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占到總排放量的85%。為實現2030年之前將這一占比降低到75%的
減排目標,所需投資主要聚焦在六大領域:一是能源結構的轉變,需要實現從煤、油、氣等傳統能源向光、風、核等新能源的轉變;二是
電力裝機容量的擴大,大力提升發電能力和電力供給;三是輸電設備的基礎設施建設;四是實現從物理儲能向化學儲能轉變;五是固碳技術和能力的提升如碳捕集、利用和封存;六是消費端降低能耗相關技術的開發等等。
二、ESG投資與信息披露
ESG投資是指在投資研究實踐中融入ESG理念,在基于傳統財務分析的基礎上,通過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公司治理(Governance)三個維度考察企業中長期發展潛力,希望找到既創造股東價值又創造社會價值、具有可持續成長能力的投資標的。
信息披露不完善會導致投融資方因信息不對稱而利益受損。目前,我國已經陸續出臺了一些有關ESG信息披露的指導性文件,如構建《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上市公司投資者關系管理工作指引》、《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上市公司自律監管規則》等。但是,這些文件對于ESG信息披露的標準不統一。這就導致不同市值、不同行業、不同性質的企業,其信息披露率和披露質量存在較大差異。
從
市場觀察來看,大市值、金融以及國企的信息披露率較高。第一,大市值公司的信息披露率要高于小市值公司。大規模上市公司對于ESG的重視程度明顯更強,而小規模公司的ESG信息披露率有較大的提升空間。第二,銀行、非銀金融機構的披露率也比較高, 從披露率來看,銀行的披露率從2019到2021年來一直高達100%,其次是非銀金融行業,披露率從2019年的74.7%提高到2021年的90.6%,。這與監管對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的規范要求是相輔相成的。第三,國有企業的披露率(45.44%,2021年)高于民營企業(21.33%,2021年),其中央企的披露率最高(64.52%,2021年)。國有企業是國家實際控股的企業,其行為要代表國家意志和利益,會積極響應中央關于碳達峰、碳中和的號召。
ESG評級機構眾多,其評價體系涉及公司非財務指標。以國際評級機構MSCI為例,MSCI根據環境、社會責任、公司治理三個層面設計了10個議題、37個核心指標的ESG評級體系(如表1所示)。MSCI ESG指數是全球投資組合經理采用最多的投資標準,已成為全球各大投資機構決策的重要依據。
ESG投資評級目前最大問題是缺乏統一標準。現有ESG評級及排名體系對應的對象、體系、方式、呈現形式、用途等各有差異,部分指標還存在沖突、重復或者難以采集等問題。因此,需要做出以下三方面改進:第一,進一步簡化指標科目,取得更廣泛的共識。第二,使用更易測量、更易執行的指標。第三,通過
第三方審計提高評價的權威性。2021年我國發布ESG報告的公司有1423家,僅55家的報告經過第三方審計,占比不到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