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先后審議通過三份監測改革文件,深刻闡釋了新時代“監測網絡怎么建、監測機構怎么管、監測數據怎么真”等一系列重大
問題,為做好生態環境監測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時代十年,是我國生態環境監測成效最顯著的十年。
一是監測網絡“全覆蓋”。國家直接組織開展監測的大氣、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海洋等環境監測點位達1.1萬余個,實現了地級及以上城市全覆蓋、重點流域全覆蓋、省市交界全覆蓋、管轄海域全覆蓋。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網絡初步建成,天上有衛星,空中有無人機,水里有監測船,地面有走航車,構建起守護祖國綠水青山的“監測天網”。
二是數據質量“大提升”。基本完成省以下生態環境監測機構垂直管理改革,全面完成國家和省級環境質量監測事權上收,建立“誰考核、誰監測”的全新運行機制和“誰出數誰負責、誰簽字誰負責”的責任追溯制度。推動環境監測弄虛作假納入刑法修正案(十一),持續保持打擊弄虛作假行為的高壓態勢。監測數據的權威性和公信力顯著提升,公眾感受和監測數據更加一致。
三是監測信息“快、實、新”。及時滿足公眾對環境質量信息的需求,實時發布空氣、地表水自動監測信息,每周(暑期)發布海水浴場水質狀況和游泳適宜度信息,每半月發布空氣質量預報會商結果,每月、每季度發布空氣和地表水質量狀況,每季度發布海水水質數據,每年發布生態環境狀況公報。權威、高頻、實用的監測數據成為指導人民生產生活的重要公共產品。
下一步,監測系統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落實2023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要求,按照黨中央關于主題教育的部署,牢牢把握“建立完善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這一工作主線,抓好確保監測數據真實準確、加強監測數據聯網共享“兩個重點”,著力提升監測基礎能力、數據分析應用能力、應急監測能力“三個能力”,深化碳監測、水生態監測、新污染物監測、智慧監測“四項試點”,做好空氣、地表水和海洋、地下水和土壤、生態、噪聲“五大監測”,努力實現“美麗中國哪兒美,監測數據告訴您”,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貢獻監測力量。